

优化学生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作者: 钱雷芳
我们知道,小学生跨入初中校园,面对崭新的初中生活,既感到新奇刺激,又茫然无绪,既踌躇满志又无从下手。开学伊始,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初一年级学生的对数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各方面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为的是能全面把握初一新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和认知特点,从而有的放矢研究对策。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初一新生在开学伊始就着重学习习惯的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有专家研究过,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因此,利用好开学的时间段,尽快培养起初一新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乃是初一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许多初一新生沿袭着以往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不适应:知识上难以掌握;心理上难以承受;生活上难以适应,因而会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实际情况,用教学艺术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让学生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兴趣点上开展学习,呵护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
譬如教学《有理数乘法》时设计了两个问题:
(1)观察下列规律: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 321…
计算:(-111111)2=_______.
(2) 有一系列等式:
22-12=3=2×1+1; 32-22=5=2×2+1;
42-32=7=3×2+1; 52-42=9=4×2+1.
(1)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用n(n是正整数)的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
(2)利用上述规律计算:2.0122-2.0112.
学生看到这样一些类似游戏的问题,有好奇心,都想试试。课堂上大家讨论、演算,连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都积极参与研究,学习兴趣高昂。其实这些问题几乎每节课教师都可以认真去设计,学生也会慢慢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
二、学会预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课前养成预习教材、了解新课内容,才能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的学。初一新生刚刚跨入初中,较少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手把手的传授方法。譬如预习《正数和负数》,教师不妨课前设计预习卷:
(1)小学里,在我们学过的数中,0是最小的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比0小的数呢?请你和家长一起举例说说;
(2)上述问题中,你所举出的这些数,在初中数学中称为什么数?(教材12-13页有介绍了这些数的记法和读法);
(3)你小学里学过的像5,117.2,55%这样的数,初中数学中称为什么数?(教材12-13页有介绍这些数的记法和读法);
(4)初中教材中对0的说法是什么?
(5)通过你的研究,请你归纳:比0大的数是什么数?比0小的数是什么数?0呢?初中教材介绍的整数、分数与小学学过的整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
教师的预习设计充分借助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充分体现了小学和初中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预习新课内容,既锻炼了能力,也增长了见识,尝试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课堂上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老师每次的检查批阅,学生也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久而久之的养成自主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三、高效听课,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初一学生在很多方面是不稳定的,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归根结底是课堂听课习惯不良导致的课堂效益差。初一学生各方面虽不稳定,但可塑性强,因而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的正确耐心的引领和培养。
譬如教学《有理数的除法》,在备课时就设计了需要学生“观察、思考、动手、交流、纠错”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先出示例题(1)-1+1÷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动手尝试解决,教师在巡视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一些典型做法,通过投影让学生来解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后把问题归为两种情况:“-1+1”先运算还是“1÷ ”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得出只含有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因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运算。并让有错的学生及时纠错订正。接着教师出示例题(2)-1+1÷ ×(-3),让学生交流得出如“1÷ ×(-3)”的同级运算中,按先左而右的顺序进行,不能先计算“ ×(-3)”。
通过教师对学生基础的了解和对教材的重新诠释的基础上设计种种诸如此类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课堂学习不是被动的听,让学生理解课堂是大家的,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地方,课堂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学习的重要习惯,一旦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必然激发出巨大的潜能。
四、强化巩固,培养学生学习的后续性
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了,知识的难度增加了,相应的需要课后及时巩固学习成果。教学中从多方了解到,很多学生课后只是完成相关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甚至不做,早上来抄作业。更多的学生缺乏对已学知识进行自觉的整理和对预习或课堂、课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意识和习惯,知识的遗忘较高,知识的巩固度较低。
为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在作业方面先从布置分层作业入手、从控制作业量入手。譬如《有理数的乘法1》的作业设计:必做题部分如计算:(-2)×(-7)等这类问题,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巩固新知;再布置一些如5×(-1)-(-3)×(- )等问题,让中等的学生得到锻炼;最后布置如有6张不同数字的卡片:-3、+2、0、-8、5、+1,如果从中任取3张,使数字的积最小,应如何抽?最小积是多少? 等等这些问题,让数学爱好者探究并获得能力提升。在整个完成过程中老师既控制了作业量,鼓励学生自主作业,做力所能及的作业,同时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面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可爱的学生们,需要老师小心的呵护他们学习的朝气和热情,面对初中数学学习的迷茫和困惑,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他们掌握初中数学学习的规律和方法,面对新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持续性和思维能力的不足需要老师用心的设计教学的环节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思维和学习能力,搭建起小初数学教学衔接的桥梁一定能焕发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