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策思考
作者: 戴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三大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成为了学生心中一道无形的枷锁,使学生们倍感压力。即便是初中生,在如今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各个科目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语文不像数学等理科学科,有着固定的答案,因此有些初中生面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再加上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在面对语文阅读学习时,缺乏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出于提升学生语文成绩的目的,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工作,更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产生了负面情绪,这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不合理
虽然“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被提出,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学设计仍然比较传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并不合理。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可能会不自觉地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新时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始终牢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扮演的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按照固定的程序或步骤进行教学,把自我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课堂死板,不会变通。学生在被强迫灌输刻板的知识时,如何会提起兴趣呢?更别提主动思考了,因此,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对于初中生学习语文阅读非常重要。
- 教师偏重模式化解题技巧
阅读题在语文试卷中是十分重要的题型,一旦失分严重,对于整张试卷的最终成绩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有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会教学生一些模式化的解题技巧,而忽视了阅读理解真正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来说,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因此也让一些“解题公式”有了可乘之机。然而,过于强调公式的运用,会导致学生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掌握了答题公式就万事大吉,从而导致在答题时只会机械性地套公式,无法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情感。如本文上述所说,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语言、提升思维能力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式之一。
策略思考: 1.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语文阅读学习提不起兴趣,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在增强阅读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愿意自发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时结合课文或阅读材料的情景,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帮助同学想象文章中描述的场景,这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也可以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恰当运用音乐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情感。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段风格不同的纯音乐,带领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播放音乐,让学生根据文中情感来选择最契合的音乐。当音乐的旋律和课文情感相辅相成时,学生能够对文章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另外,还可以结合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国家民族的文章,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还能够调动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 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比起教师灌输式地告诉学生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自己探索、自行讨论或许更能够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组学生针对某些特定的问题进行组内沟通交流,然后再采取小组发布会的形式,让各个小组发表各组的讨论结果。让学生在这种交流讨论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另外,教师也应当意识到并记录下阅读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并思考针对性解决对策,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学得更好。
-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近年来,在新课改的不断实行下,初中语文教材中越来越强调课外阅读,这也体现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回归阅读教育的“初心”,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理解、感悟文章内涵的思路与方式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讲解解题技巧,教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套用公式。阅读教育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日常教育中,教师应当注重班级学生的语言积累,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初中语文教育者要让班上的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和提升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是有些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是没有计划的、随机的,乃至随心所欲的,甚至有些学生会将言情小说、漫画等娱乐读物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适当以及适量地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以此来培养和提升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外阅读的难易程度上,教师也应当进行把关,循序渐进,避免学生一开始就阅读一些艰涩难懂的读物,导致丧失课外阅读的兴趣、打消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