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从度中来 “感”从悟中得
作者: 何锦凤摘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从简单的度量单位认知到复杂的量感应用,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强调了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各种度量单位的重要性,通过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将“量感”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从而全面深化对“量”的理解。
关键词:量感;小学数学;数学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量感”的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所谓“量感”,指的是学生对数量、度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量感”,成为我们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理解“量”的概念:从度量中启蒙
“量”的概念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石,它涉及到长度、面积、体积、重量、时间等多个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非易事,因此,我们需要从度量入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引导他们逐步建立对“量”的感知和理解。以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出发,如铅笔、书本、课桌等。首先,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用尺子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引导他们观察和理解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孩子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从而初步建立起对长度的感知。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量”的感知和理解,为他们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量感”:从实践中感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知“量”的概念,我们需要设计一系列实践性强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量”的理解。
可以利用估算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量感”。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技能,也是量感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情境快速做出合理估算,例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水果重量的估算活动。学生们先观察一些水果,然后尝试用手或简单的工具来估计它们的重量。在估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重量单位,并结合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进行判断。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重量单位的感知,还能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和直觉思维。还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这些实际问题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量”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提升“量感”的层次:从简单到复杂
随着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升入高年级,他们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增加“量感”培养的复杂性和深度,让学生从简单的量感认知过渡到更复杂的量感应用。比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们可以从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开始,逐步过渡到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估算。对于规则物体,如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乘法运算来计算体积。然而,对于不规则物体,如一块石头或一个不规则的塑料玩具,学生就需要运用他们的量感进行估算。他们可以尝试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已知体积的水中,观察水位的变化来估算物体的体积。
培养学生的“量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我们需要从理解“量”的概念入手,通过实践操作和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量感”水平。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学生量感发展的引导者和伙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强化动手操作、培养估算意识、利用信息技术等策略,为学生搭建起从“量”到“感”的桥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生将能够拥有更加敏锐和准确的“量感”,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