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之魔力
作者: 孙艳妮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真诚。这种爱是无私的,它要毫无保留的献给所有学生;这种爱是深沉的,它蕴涵在为所有学生所做的每一件事当中;这种爱是神圣的,它能凝成水乳交融的情谊。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何顺利转变后进生,成为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
(一)对孩子充满信心
我班上有一个瘦小的小男孩,小而有神眼睛滴溜溜地转,刚认识时我猜想他定是一个聪明而特别活跃的孩子。果不其然,在他的评语上,“你很聪明,但好动,上课不专心,爱讲话------”这些字眼特别醒目,从其家长的口中得知,既有对孩子的过多溺爱,又有对他的坏习惯的无奈。第二天开始,班上开始热闹了,不断的有同学、教师来说他的不是,上课讲话、下课、打同学、骂脏话------两天后,我把他叫到没有人的地方,问他想知道这两天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吗?当得知同学老师对他的态度时,他的脸上有了难为情,我想他已知道错了,没想到,离开老师后,他依然我行我素。以后,我又找他谈了多次,又与家长联系。家长所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没有办法,老师,你尽了力了,懒得管他,我们不怪你。”看着孩子稚嫩的脸,我告诫自己再怎么寒心,都不能放弃他。我继续一方面发现他的优点——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从最基础的行为要求开始,一条一条地要求他。活动过量时,为他送上几张餐巾纸;放学时,叫他一路走好,天气变化时,提醒他增减衣服------慢漫地,告他的声音没有了。
(二)爱之魔力
“报告!老师,我……”上课铃已响过五分钟了,王涵同学才气喘吁吁地跑到教室门口。才坚持了一天,又迟到了,怎么我的苦口婆心一点用也没有?难道他真的无可救药?我正准备发火,只见他蓬松的头发底下那眼神已表现出一种等待着习已为常的责骂。顿时,我突然转变了批评他的念头。
我走到他跟前,微笑着关切地问:“怎么了?又忘记起床了?是不是不舒服?”
他惊奇地抬起头,看着我那微笑的脸孔,顿时,觉得无地自容。
“没……没有……”
“那吃了早餐没有?可别又把你的胃饿坏了哦!”我还是微笑着。
“吃过了,自己煮的。”我隐约看到他的眼睛有点红,老师对他的宽容令他心里不安。
“哦,原来一大早还起来做早餐呢,不错嘛!如果以后能再早五分钟那就更好了。”
“老师,我知道了,以后我再也不迟到了……”
看见他那被老师的关心而感到措手无策的可爱神情,我瞬时觉得学生多么需要老师的关心与爱,老师的一颦一笑足以让学生感动。那天他跟我聊了许多心里话,我耐心地听着他的故事,没有批评,没有责备。细心地与他分析每一个问题,引导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告诉他喝酒对身体的害处。他默默地聆听,眼中对我充满了感激,充满了信任。他还答应我以后在不犯错误了,尽量做好一点,不会令我失望。
果真,第二天他准时到班,第三天,他还早到了五分钟,……迟到的名单里再也找不到王涵了。
自从那次以后,王涵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们成了朋友。周记上,他告诉了我许多秘密,而我不断地为他送去温暖,教会他做人的道理。慢慢地,他变了,以前那无心向学,吊儿郎当的王涵已被现在积极进取,热心为班集体服务的他所取代了。
偶尔在班长的周记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令我感触很深的话:老师,我觉得你越来越好了,上次王涵迟到了,你并没有怪他,反而关心他的身体。他告诉我说,永远也忘不了你那天的微笑,是你的微笑让他唤起了良知。即使是我这个旁听者也深受感动,更何况是王涵本人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爱护学生,得不到师爱的学生比得不到母爱的孩子更感到委屈,内心创伤更严重。多给学生一点宽容,多给学生一些微笑,也许会更有教育效力。因为有时软比硬更有杀伤力!只有对后进生进行耐心而细致的思想工作,才能使后进生变为先进。对他们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这就需要爱。后进生在思想上对教师最抵触的是把他们看“死”,整天对他们板着脸孔。王涵的例子使我得到了启示:当学生犯错误的时侯,我们当教师的不能一味地大动肝火进行批评,也不能冷眼相看,而要用满腔的热情、诚挚的爱去开导教育他,努力发现他们灵魂深处美好品德的萌芽,热情加以培养,使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