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教师课程领导力如何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作者: 孙晓燕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其诀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即是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二、注重真诚、有效的教学干预
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这不仅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邵瑞珍也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力争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经常让他们展示自我,展示个性,并且及时得给予肯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学生的每一个回答,我们都要“屈尊”、“倾听”,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来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
应当说,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包含了他们独特的生活体验与感悟,蕴含了他们的智慧和灵感,这时,如果老师仅对答案冠以“好”字,学生只知道老师表扬了我,那具体好在哪里却是一头雾水,这实在是对评价性课程资源最大的浪费。如果我们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鼓励,或启发,或引导,必能在只言片语间使学生豁然开朗,心领神会。因此,教师在对学生鼓励的同时,真诚的、有效的评判、干预,对课堂的有效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倡导有效、独特的教学预设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笔者认为有效的预设,首先要深入教材,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
1.读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所谓教师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要按自己的理解为自己所用的意思。所以,对于教参、资料,我们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选择,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学习。
如《桃花源记》,桃花源是美好的,它勾起了许多人对它的向往和追求,可仅仅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又如何能提升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境界?于是,章老师遵循这样的思路:先进人梦境,“忘”“忽”“志”无不暗示着人源之路径的虚幻,以及桃花源世界的“心”之所向;再欣赏梦境,美好的句子,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人们,美好的生活……不得不让人沉醉在其中。好好欣赏,好好品味——并且在历史的隧洞里,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然后了解“采菊”的东禽人的人生,走进他的内心深处: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为什么要创造这样幸福的梦境?于是,学生能感受到一种人格力量,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
这样的处理,其实就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产生的结果,教师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和解读视角,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
2.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
教师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失去了这个基础,任何阅读都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主题挖掘高于学生的实际,难以体验和共鸣,教师的引领是强迫学生理解,流于空泛、抽象而不留痕迹;低于学生的实际,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导致课堂形式活跃却难有收获;只考虑了极少数学生的实际,忽略了大多数,从而使课堂成为少数人的课堂,多数学生成了陪读。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就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要使学生有兴趣阅读,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才有可能形成彼此的创意碰撞。
四、利用灵活、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预设的,但又是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
在教学七上第三单元《感受自然》这一综合性活动时,我利用许多资料、图片,设计了一个个环节,原本以为课堂上学生一定既有兴趣又有收获。岂料,刚上课,当我在讲台上激情四溢地渲染,“大自然是富饶、美丽、慷慨的……;自然又是多情可爱的……”然后请学生砍赏几组图景,让他们描绘下自己喜欢的季节,再谈谈对四季的感受。响应笔者的是稀稀拉拉的儿只手,我真得既失望又气愤,为了这堂课,我耗费了多少的时间与心血……
“老师,你给我们展示的图片真的很美,诗句也配得很有意境,可是这些离我们太远了,上星期,我爸爸带我去了我们家乡的凤鸣山,那儿苍山翠绿,特别是‘悬石飞瀑’真是美不胜收呀。为什么不说说我们家乡的美景呢。”学生的发言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使得课堂的预设因此改变了行走方式,笔者索性放手让学生来谈淡自己家乡的山水风景。这下不得了了,有说称山的,有说卧龙山的,有说桃花源的……我从没见过我的学生口头表达有这样的流畅、丰富。
这堂课上,受一个学生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和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全新的语文课堂呼唤全新的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领导力,让教师的领导力在课堂的有效教学中充分施展它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