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其思考

作者: 黄兴华

摘要:近年来在中小学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学校劳动教育严重缺失,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面对此现状,本文将着重从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出发,对学校劳动教育重新予以全新的思考和剖析。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价值现状与思考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

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新、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劳动及生活,生活及教育,在生活中学习,在劳动中成长”。

1.主体性。对于教学的对象而言,劳动教育作为一门重视学生直接劳动经验获取,劳动价值创造、生活体验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和学生的主观创造及生活密切相关,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2.综合性。劳动教育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3.开放性。劳动教育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走出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以改变过去那种坐在教室里以获得劳动知识为主的教育状况。

4.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最基本的理念,是区别于其它学科最大的特点。

5.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运用、发明创造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小学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农村大部分学校对此认识不到位,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只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在课表上安排了课程,但是没有人深究其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更不会设计教学,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2.学科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许多学校、领导、教师只注重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对于所谓的“副科”,只是在课表上有所体现,实则要么被语数外学科占用,要么随意安排人员被当作“闲课”去挥霍,也没有人觉得不合理,甚至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事,导致劳动教育课在农村中小学地位一落千丈,名存实亡。

三、现状与思考

首先创设载体,加强理论指导。其次挖掘教育资源,合理设置劳动课程。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 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结合学校实际、找准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劳动教育延伸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与德智体美相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无论新课程怎样改革,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劳动技术教育连同音体美课程在内的一系列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地位始终深陷低谷。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想要谈孩子的全面发展,无疑是纸上谈兵。

应试教育的毒瘤不除,劳动技术教育将永远难以提上教育教学的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