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八粥(第二课时)
作者: 韦尧琼【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通过阅读,了解本文的表达顺序,分清课文详写、略写的内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2.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教学难点】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课件1)腊八粥多么香甜美味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面对甜甜的、腻腻的一锅腊八粥,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腊八粥》。
二、精读感悟,品析形象1.盼粥。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2-8 自然段,圈画描写八儿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课件2)
(2)学生自由读文并批注。
指名汇报。
预设1:“喜得快要发疯了” 属于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我感觉此时的八儿很激动。
预设2:“进进出出”是对八儿的动作描写,“眼睛可急红了”是神态描写,从中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的八儿迫不及待想喝粥了。
(3)(课件3)教师提出要求:文中的三个“叹气”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汇报。
预设:第2 自然段中的“叹气”写出了腊八粥逐渐粘稠,咕嘟咕嘟冒泡的样子。也暗含八儿愿望得不到满足的失落。
(4)(课件4)要求:分角色朗读八儿和妈妈的话,体会八儿的急切心情。男生读八儿说的话,女生读妈妈说的话。
2.盼粥(课件5)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9-12 自然段,关注八儿的语言,思考:八儿这么说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文并思考问题。
学生汇报。
预:1:他这么说的目的是,八儿自己想多吃,又不忘表示自己“善解人意”。
预设2:从八儿的语言描写“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我感受到八儿的狡黠和天真。
(2)(课件6)教师提出要求:分角色朗读八儿和妈妈的对话,读出八儿“贪心不足”的语气。
男生读八儿说的话,女生读妈妈说的话。
(3)(课件7)要求:通过第12 自然段对腊八粥的描写,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汇报。
预设:锅内的叹气声“噗”仿佛是八儿的话后发出了笑声。
3.品读“想粥”部分(课件8)要求:默读第13 自然段,思考:八儿猜想腊八粥里有哪些食材,这些食材变成了什么样子。
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预设:八儿猜想腊八粥里有栗子、饭豆、花生仁、枣、糖。
(课件9)要求:本文为何要详细描写八儿对腊八粥的猜想呢?
师生交流。
预设:作者这样写可以表现出八儿好奇而又急切的心理,细腻巧妙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特点。
4.品读“看粥”部分(课件10)要求:自由读第14-17 自然段,八儿看到粥后有什么反应呢?八儿看到的粥和他想象的粥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读文并思考。
(1)(课件11)生汇报。
预设:锅中的的食材和他猜想的一样,但出乎意料的是颜色是深褐色的。
5.品读“喝粥”部分(课件12)要求:默读第18、19 自然段,思考:喝到了妈妈煮的腊八粥的八儿又有什么表现呢?在文中圈画具体描写八儿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课件13)师生交流。
预设:“八儿的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我从这里感受八儿的满足和家庭生活的温馨。(板书:家庭生活温馨)三、感悟表达,拓展阅读(课件14)1.合作探究。
要求: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写喝粥的过程,而是侧重写喝粥的结果? 描绘了喝粥后的家庭场景?
生汇报。
预设:这样写能突出一家人生活的温馨。
师总结: 作者通过详细描写喝粥后的画面,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家人喝粥时的香甜和满足,这样的结尾更有余味, 显示出作者的匠心独运。
2.(课件15)要求:联系整篇课文的详略安排,思考:为什么要详写等粥而略写喝粥?
预设:“等粥”的过程中,人与腊八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腊八粥, 诱人;人,馋腊八粥。等粥的过程越长,人对腊八粥的期盼就越强烈,腊八粥就越让人觉得美味、诱人。
3.结构梳理(课件16)4.主题概括(课件17)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儿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喝粥的过程,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留给人无限的回味。
5.(课件18)名家阅读。冰心《腊八粥》节选。
6.(课件19)腊八节这一天,妈妈想把她熬好的腊八粥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但是她不知道配什么文字合适,请你帮她想几句话,要求语言简练,体现民俗文化。
预设:色泽诱人腊八粥,浓浓温情腊八节。
7.(课件20)课后作业。请大家读一读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并比较一下老舍、沈从文、冰心、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有何不同。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