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作者: 吴莉莉

为什么中学生对学习语文就没有兴趣呢?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前些年就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流行“学好ABC,就业零距离”。更何况很多人认为语文不如英语、数理化等科目分数提高快,因此很少有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语文学习上。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语文老师大都根据考卷来教学,“考什么教什么”,已经成了语文课的主要内容,语文课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厌学。但是迫于考试压力又不得不学习语文,所以学生学习语文一直是被动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呢?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师生的朋友关系是转变的基础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感。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教师要使课堂富有生气,有精彩场面出现,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就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同时幽默风趣的语言也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其次,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又不失亲和力。风度仪表是一个人气质性格、文化素养、审美观念的外部表现。语文老师在面对学生时,应当充分展示个人魅力,让学生一开始就喜欢你。教师的衣着、表情举动、姿态等等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而且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由受其师而乐于学,师生友好合作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再次,做学生的知心人,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发展潜能,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们。教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期待的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学生也会因此真正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也愿意主动向老师倾诉内心苦恼和种种复杂的情感。

二、兴趣是转变的关键

语文是鲜活灵动而有生命的,是有思想文化内涵的,它是历史的沉淀。语文学习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提高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学习语文是可以做到轻松、愉悦和高效的。我们应该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期待,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有趣的材料,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科学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文本身感兴趣。

(2)减轻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学生平时可以看看电视,看新闻,看科教片,让他们随时感受语文学习的成功,以保持学习语文的强烈兴趣。

(3)通过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满足学生博学的心理需求。每两周要有两节阅读课,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学生视野,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让学生为理解其他学科服务,也让其他学科的学习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三、学生自主化探究是转变的目的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这种心智活动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追求课堂教学的自主化的本质是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立性,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开思维的翅膀,让他们能想、敢想,能说、敢说。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成绩。

总之,我们要在众多学科中坚守住语文学习这块阵地,就要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语文,在自主中获得知识。这样学生就会变被动的学习语文为主动的学习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