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小学生健康心理

作者: 李忠德 王建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小学生中滋生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不健康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道德修养的形成、文化素养的提升;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将冲击未来社会的发展。小学不健康的心理处于非治不可的地步。小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原因众多且情况复杂,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中,很难直接适用积极心理学实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强,教师不可能分别对每个小学生进行差异化心理疏导,难以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直面进行干预。如果教师把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自觉抵御不健康心理的入侵,提高自已给自已疏导心理的能力,自我构建心理健康,便可使小学生不健康心理问题得到解决,自然而然会促小学教育的发展。

心理是人在情感世界里的流动过程和结果,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话动主要有三个过程,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识行为过程。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标准应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由于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刚刚开始萌生,心理还未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极为片面,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情感极为幼稚,内心既敏感又脆弱,加之文化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严重不足,很容易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引诱,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据有关专业人员相关的研究成果显示,当前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不健康心理问题的人数占比己达到20.6%。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厌学。本文所说的"厌学"是指人厌卷在学校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校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如同人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穿衣、学习吃饭、学习生活技能、……一样,是人必须学习的内容之一。由于孩子变成了当今家庭中的皇帝,在家长的溺爱中生话,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想目的,可依赖父母实现,认为自己亲自学习文化知识没有什么作用;教师观念落后,导致教育的失误,错误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经常用分数论的教杆指责学生,导致学生认为学习文化知识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师争好评、涨工资,加之在校学习文化知识枯燥乏味,既不能满足生理需求,又不能满足心理快感。家宠校管,缺乏真爱,把小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冲涮的淡然无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厌学的心理。

2、冷漠。改变开放,造成形形色色的人与物增加,导致社会中失范行为大增,使儿童原本纯洁心灵的净土受到污染,并认为身外人和物皆是冰冷的,在自己的心中自然产生了冷漠的心理。

3、反应过渡敏感。小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心理承受能力低,当意识到存在某些身外任何因素的威胁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就会害怕、生气、愤怒和多疑。

4、判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自我意识急据增强,获取自由的心情欲烈,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为了表现自已与众不同,对事情好持批判态度,容易施展与常规相反的行为。

5、失落、自卑、孤独。小学生想的多是幻想,且急于想实现,由于条件不足,方法、方式错误,幻想不可能实现,小学生常常把不能实现幻想的原因归于自己,便对自已缺乏信心,自然产生了失落、自卑的心理。有了自卑心理,便不愿与他人交往,形成孤独的心理。

那么小学教师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消除或减少小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呢?笔者认为:

一、改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往和现在,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把成绩优秀的定为"好"学生,而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小学生小小年纪便承受着过重的学业压力,失去了本身的童年快乐与天真活泼。其实,"三好学生"并不仅仅是指学生拥有好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要品德好、身体好。通常所说的健康,不仅仅是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包括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不可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目前,教师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最佳的切入点。"

二、引导小学生树立自已对自己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促使学生对自己展开自救。积极心理学是对消极心理学的修正,是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的新的教育学理念,其主旨是倡导人类应用积极的心态面对世界、用进取的姿态面对人生、用真爱融洽人与人的关系、用乐观对待挫折、关怀人的人文价值,是一个极为庞大、专业性极强的科学门类。现在的小学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下,产生的不健康心理现象各不相同,程度不一。这些种类众多,程度不一的不健康心理,单凭教师来化解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在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传播,把积极心理学知识溶于教学中,增强学生自我构建心理健康的意识。

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师生沟通和互动,用爱疏通心理。社会的快速发展,造成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争吵不休的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剧增、残缺家庭常见,致使小学生孤独心理现象频繁出现。积极心理学要求人类具备积极的心理、美好的品质、进取的勇气、乐观的精神和爱的思想,因此,教师在适用积极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期间,要着重对学生施展爱心,体现出爱的温度。小学生很崇拜自已的老师,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能使学生感到温暖,而且能让学生施展爱心,使学生学会积极面对人生,学会用爱结交朋友,消除孤独心理。故教师应以活动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进行互动,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建立友谊,让学生在爱中享受爱,发现爱,运用爱,与他人形成和睦的大家庭。

总而言之,适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将积极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会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构建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