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政大课堂”,引领孩子做“大写的人”

作者: 王丽萍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引导和培育“拔节孕穗期”的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较好的心理素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力求将思政课堂进行适当延伸与拓展,撬动思政课向思政大课堂提升,作为学校的特色研究项目,引领孩子做“大写的人”,实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

一、确定缘由

1.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小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此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国、爱党、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

2.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好,出现空洞讲授文本,或是简单灌输政治知识、国家观念、行为规范,忽视复杂多元的社会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场景等现象,就会让思政教育缺乏亲和力、生动感和针对性。因此,我校积极探索新模式,力求把小学生的“思政小课堂”办成“社会生活大课堂”,让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触动心灵。

3.前期我校的思政教育已经在校园文化、途径做法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这些将成为“思政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实施计划

1.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做好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上好思想政治课”,这是做好新时代教育的题中之义。目前,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名为道德与法治,往前追溯,本世纪初该课名为思想品德,由此可见,二者皆强调小学阶段思政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道德和做人的基本品德。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角色,体会角色所处的环境,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从而反思自己,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辩论会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在高年级的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时政热点,定期举行辩论会,以辩论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我,发表观点的空间。

2.让劳动成为有力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思政课就应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真正‘动起来’。”将“阳春卉新园”纳为思政教育“田野课堂”,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3.让研学基地成为情感熏陶场所,让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根据各自所处的环境优势和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将革命旧址、博物馆、烈士陵园、党史馆、非遗馆等在内的一大批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列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4.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助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实践性课程,注重的是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它是一种走向深度学习的课程。该课程试从深度学习的视角,革新教学方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渗透课程思政教育。

5.“开门办思政”。吸引“外援”加入——邀请非思政学科老师、党政领导干部、社会优秀人士走进思政课堂;聘家长、乡贤、模范人物等优秀社会人士为思政教育辅导员;学校、家庭、社会构建更紧密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网络,推动社会资源更好地共建共享。

6.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其中,发展孝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人的身心修养,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

三、几点思考

1.引领教师确立起素养本位的教育质量观。教师在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做到“眼中有人”,关注的是“人”本身,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是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彻底转变眼中只有分数,关注掌握道德知识、法律规范的多少和深浅等传统的狭隘质量观。

2.引领教师转变育人方式,实现“教学评”的统一。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评”的统一。教师的教学真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素养本位,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开展案例式、议题式、项目式、体验式等教学活动和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研学旅行等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学生的行知体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3.引领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学生由以往依靠“记忆、背诵、理解”来学习思政课的单一方式,转变到以“创造、体验、感悟”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在教师创设的真实的情境中体验与理解,在合作讨论中生成,在探究与反思中提升,不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明白道理,在感悟生活的同时,认识社会,学会做人、做事。在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走出教室与校园、走向社会,从线下现实社会向线上虚拟社会延伸,通过调研、参观、体验等多种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以课内真理指引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印证课内真理,把道德与法治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不断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学以致用,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最终教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学生成为“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