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者: 徐豪俊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发现、解决新的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或者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维成果,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在创新思维的体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例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泽推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
一、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联系起来
人们的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心理学认为,借助语言人们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还有助于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就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而教师要了解学生这些思维活动的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然后对学生思维的过程给予肯定或纠正。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解题思路,结果学生思维能力有较快的提高。
以“旧”带“新”,让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地构建这些知识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的,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例如:“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法则,关键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计算?本节课的知识点源于“商不变的规律和除数是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学生都已掌握。教学时教师就应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0.12÷0.3=( )、3.72÷2.4=( )÷24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右边的算式会算,左边的还不会,对照左右两边你会任出怎样的思考与推新?从而得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和体验学习成功快乐。因此,数学教学不仅仅是课上40分钟的教学,要激活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就要把课堂做大,把学生的课前、课后带动起来。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就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