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领路,能力提升
作者: 施敏娟俗话说“一字千金”,足以看出一字的分量,课题就是那分量十足的部分。它是文本的点睛之笔,文章内容的提炼与浓缩,能让我们很快的明确文章的体裁、人物、甚至是主要内容。解读好课文题目,就已成功了一半。本文将对课题的一些妙用谈谈自己的理解。
- 看题——知类型
记叙文大体可以分为写人、写景、写事、写状物等几类,每一类文本都有其特定的阅读方法,写事需关注六要素,写状物需关注特点。因此,看关注题目就能知写的是什么,方法就了然于胸了。《狼牙山五壮士》,一看课题,就明了是写人的文章。我们的关注点就在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品质,阅读重点就凸显出来了。
- 看题——知主旨
课文标题是进入文本的索引,是方向和途径,最终指向的就是文章内容。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上课我们围绕课题进行分析、揣摩就能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内涵。《狼牙山五壮士》,题目中的“壮”就是文本的精华所在。全文围绕五位壮士壮举展开描写,课题中的一个字就能猜透文中的内容。“壮”有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对文本的主旨,所要赞颂的精神孩子们就能抓得很牢。
三、看题——猜内容
语文课堂是思维锻炼的场所。它不仅能使孩子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还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通过课题猜文章内容就是一项很好的方法。教学《盼》这篇课文,上课伊始我会问孩子们这些问题:盼是什么意思?谁盼什么事?盼的这件事实现了吗?愿望实现的容易吗?是一波三折还是顺利直达?主人公盼望这件事的心情有起伏吗?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孩子们的思维完全打开了,初步阅读时就会关注这些内容。我们深入课文教学时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知题——改题
课文中有些课题意义深远,耐人寻味。乍一看是理解不了其内涵的,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们自行写课题的方式,通过对比得出,怎样的题目才是精髓。《桥》这篇文章初看题目是写状物的。事实上,与我们猜测的内容完全不符。为什么这篇小说要以《桥》为题目呢,这是能感悟文章主旨的地方。因此教学设计中,设计如果让你来拟题,你会拟什么题目,让学生么尽情发挥后,在与原课题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桥》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跨越生死的生命桥,一层是党员和群众之间的心灵之桥。这样的教学就到了深层次的教学上,孩子们理解的层次会更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语文锤句炼词之精妙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知题——学题
教课书中的题目都是经典,是我们值得借鉴和模仿的范本。在课题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课题猜文本。这种形式用多了,孩子们会猜出门路——同类型的课题,内容形式差不多。这就对孩子们写作很有帮助,以往,他们拿到课题不知如何下手,现在猜的多了,就知道如何紧扣题目来列提纲。提纲列好,内容细化,文章则不会离题。比方说模仿《盼》来写《笑》这个题目的文章,孩子们就知道文章里必须写上:因为什么事而笑?谁笑?这个甜蜜的笑来的容易吗?中间是否有插曲?主人公在这件事中心情有起伏吗?这样一模仿,文章就显得生动而真实了。
六、知题——仿写
课文的标题是文本教学的开端,也是拓展语言训练的好契机。我们可以进行同题仿写,落实写作要素进行随笔练习。教材中《盼》是盼着下雨穿雨鞋,那么同学们可以模仿文章段落,谋篇布局,甚至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等方面来进行仿写,已达到范文效益做大化。
课文题目虽小,却往往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们应巧妙地利用好这一支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让我们的语文课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发展学生语文阅读素养,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这样精炼的标题就能体现它“短而精,少而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