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语文教学的“多”与“少”

作者: 唐涛

如果认真分析近年的全国课标卷,你会发现,采用全国课标卷进行测试,有一个明显的好处——减少了死记硬背的东西。当减少了识记内容测试后,学生可以把更多的语文学习时间,花在多读多写上,真正做到“三多三少学语文”。

那么,什么是“三多三少学语文”呢?“三多三少学语文”指的是多读少讲,多读少做,多写少练。

一、“多读少讲”。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现实中,文章根本不可能“天成”,也不可能“偶得”。“天成”、“偶得”是有前提条件的,这前提条件就是积累。而语文的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道路就是“多读”。对于高中生来说,“多读”,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多读一些优秀的篇章。读时,只求体味,不求理解——从感性方面体味文章的妙处,但不从理性方面做具体的解析。这样的办法,看似让学生走不少的弯路,但实际上这是要走的必不可少的“弯路”。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学生要知道文章的妙处,就要亲自读一读,而不是听老师在课堂上条分缕析——这样的条分缕析看似把知识完整地传授给了学生,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掌握多少。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一篇文章可能只体味到了一点,但这一点学生的印象绝对是刻骨铭心,印象深刻的。随着读的篇目的增多,学生体味到的点就不断地增多,这样,在同样多的时间内,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到的知识,和通过老师的讲解,比较起来学到的知识,在量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而且,通过学生自读“自学”到的知识,其实际效果比老师讲授所得来的好得多。

“少讲”,指老师在上课时要尽量少讲,一节课讲三分之一的时间足够了。老师不要喋喋不休,其实,反复地讲,效果并不明显。过去的私塾教学,先生并没有教多少东西,但学生照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究其根源,就在于私塾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了学生勤读书、多读书的习惯。当做到少讲后,自然也就容易做到精讲了。精讲,就是指一课时,一篇文章讲一个要点即可,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都不到。

二、“多读少做”。

我们的学生其实是爱读书的,有多少识字的人不爱读书。但我们的学生又不爱读语文书。原因有很多,有些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如教材的选编、答案的不确定性等,但有些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教学自身造成的。由于我们采用了不恰当地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非常厌弃。如对每篇课文的细嚼慢咽,语音文字,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无一不讲,无一不析。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老师的讲解,就相当于将馍嚼碎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法,对小学生也许有用,但高中生就只能让其生厌生憎了。而且,这样令学生生厌生憎的教法,老师还篇篇运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样的教学,听一篇两篇,听一次两次,或许还有新鲜感,或许还有满汉全席的味道。但天天吃满汉全席,再敏感的味蕾也会麻木,再坚强的胃也会承受不住,何况是娇嫩的大脑,稚嫩的心灵呢。

要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味蕾,就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要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直接的办法“多读少做”。“多读”,前面已有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少做”,就是减少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做”。很多老师和家长恐怕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或孩子去旅游,他们兴趣盎然,如果增加一个任务,让他们旅游回来写一篇游记,他们可能会兴味索然,甚至干脆就拒绝去旅游了。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引导孩子去旅游了再说,在旅游的途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多观察,多记忆,鼓励他们将观察到的、记忆到的东西用笔、用电脑、用手机记下来,一天记一点点,哪怕只有一句两句,但积少成多,整个旅游结束,一篇完整的游记也许就形成了。

其实,语文学习也一样,先不要让学生被任务束缚,以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情去学习语文,去读语文中的经典篇目,去体味语文的妙处,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成多少作业,一定要写出什么东西,让学生自己读多了,有一种一吐为快、不写就不畅怀的欲望的时候,再鼓励他们提笔做一点点作业,写一点点东西。这样,学生就会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动笔做语文,这样做出来的题不一定规范,但一定是出自真心,发自自觉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要想不提高,恐怕都不可能。

我们在引导学生多读时,一定要有计划性,要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的层次安排阅读,并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书,读各种类别的文本,让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所爱,并据此深钻下去,达到基础扎实,钻研到位的目的。

三、多写少练。

多写少练,是指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地多安排些写作次数。每次写作时,不一定要端着架子,说我要写作文了,也不一定要写够800字。只要学生能够提笔写,写一点算一点,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写作,久而久之,让其爱上写作,养成不动笔写作就不快乐的习惯,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多写了,其写作的数量,自然而然就足了。写作数量足了,再加以适当引导,写作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具体说来,可以安排学生“多写”:读了必修教材的课文,可以安排仿写段落;读了选修教材,可以安排写一点感悟;读了名著,可以写一点读书笔记;读了报纸,可以写一点眉批。总之,只要学生读了文本后,写一点点东西,厚积薄发,既能理解文本内容,又能提高写作能力。

少练,是指少做反复的练习。语音、字形、词语的练习要尽量少重复练,死记硬背的东西要尽量少重复练。要将重复练的时间运用到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写作上,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写作,间接加强对文字词语等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兴趣盎然地语文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文能力,提高了语文素养。

总之,“多读少讲”,“多读少做”,“多写少练”,采用“三多三少”学语文,一定能够改变语文学习高耗低效的现状,实现高效低耗,从而不再让社会指责“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利尽天下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