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

作者: 林冉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中秋节是地位仅次于春节的传统民俗节日。关于中秋节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天文知识,知晓一年中哪几天的月亮最亮、最圆,但那时候只有贵族会举行祭月活动,普通老百姓是不过中秋节的。

中秋节真正兴起于隋唐时期,后世的中秋文化也是从那时传承下来的。古人没有今人这样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但是在中秋节有四件事是必须要做的,那就是祭拜月神、吃月饼、赏月和燃灯,随之流传下来许多关于中秋的千古佳句,比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吴文英的“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等等。除此之外,古人也创作了许多关于中秋的书画作品。

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0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草书 纸本墨笔 25.2cm×36cm北宋 米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此帖是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时所作。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登临赋诗的胜地。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游览的地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感慨立于此楼上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1

闰中秋月帖

楷书 纸本墨笔 35cm×44.5cm

北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宋徽宗赵佶中秋赏月即兴之作。作品是其典型的“瘦金体”,笔画细瘦如“筋”,舒展飘逸却挺拔有力,气韵生动且不失苍润,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中秋贴

行草 纸本墨笔 27cm×11.9cm

晋 王献之 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原为行书5行32字,后被割去2行,现仅存3行22字。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署款。此帖行草相间,气韵贯通,雄浑奔放。

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2 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3

月下把杯图

绢本设色 25.7cm×27.6cm 南宋 马远 天津博物馆藏

图绘郊外山脚一隅,月夜里翠竹随微风摆动,圆月高悬空中;两友人把酒赏月,三小童立于一旁;案几上摆放着供品,四周花竹掩映,点出月下花前之诗意。全图笔墨简洁,意境清幽淡远。

中秋佳节 吟风颂月4

月夜看潮图

绢本设色 22.3cm×22cm 南宋 李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南宋时的临安,人们在中秋夜观钱塘江涨潮的情形。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滚滚而来的浪潮,成功展现了“江天一色,孤帆一片天边来”的寥廓之感。

上一篇: 徽州三雕
下一篇: 胜利女神的胜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