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备考英语科如何有效回归课本
作者: 谢翠玲[摘要]:在高考备考中,课本和课文都是有用的材料,回归课本是必要的。知识可以通过传授来识记,但技能需要训练才可以保持。只有充分回归课本,熟读课文,将课文做成相应的模拟试题,才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备考。
[关键词]:高考 备考 课本 知识 技能
一、前言(现实情况)
目前一般的学校高中英语新教材包含三本必修和四本选择性必修,如何有效地回归课本是高考备考中各大学校和高三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七本书进行复习。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都把“回归课本”停留在口号上,大多数人都依赖所订的复习资料,抛开了书本去谈“回归”,而没有实质意义的“回归”。由于老师没有实质性的“回归”,学生自然也受影响,不知如何“回归”。如此一来,英语科的复习成了名副其实的“舍本逐末”的复习,一味地追求课外拓展和训练,导致大部分英语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无所有效地提高英语成绩,反而影响了学习信心。
为什么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地“回归课本”呢?经过交流,很多老师不是不想“回归”,而是不知道如何“回归”,所以索性不“回归”。因此,本文有必要就“如何有效回归课本”这一问题做一次探讨。
二、认清课本的重要性
要有效回归课本以帮助高考备考,老师和学生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前甚至是现在,很多老师都说书本是没用的,考试又不会直接考那里的内容。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也认为学习书本是没用的。其实,书本真的没用吗?里面的课文真的是一文不值吗?如果真的没用,那还要这些书干嘛?我们考试所用的词汇、句型、语法和话题从何而来?都是从这书本上来的,而且高度集中。课本其实是"简约而不简单"!但大家都只是挖掘出课本表面的知识点,很少有同学去挖掘课本的内在的丰富的知识!所以,对书本的作用还有怀疑的人首先要端正对书本及其课文的认识,其中,老师首先要肯定课本的重要性,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书本及其课文是重要的这种思想意识。只要思想重视,行为上自然不能怠慢,回归课本就有了思想基础,复习自然就有了根本。
三、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换言之,知识仅仅靠“教师传授”是难以习得的,学生必须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分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过程,其中,记忆和保持是再认和重现的前提和保证,再认和重现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在识记和保持这两个过程中,识记是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阶段。保持是复习巩固阶段,由此可见,识记和保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中国高考报告》指出,通过对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发现,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与论证,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语言组织与表达,独立思考与质疑,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考试模式也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另外,根据高考命题和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就规定了高考的考查目的(为什么考)、考查内容(考什么)、考查要求(怎么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考查载体(试题情境)高考命题会以教材中的知识为蓝本进行改造,既可以实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可以引导回归教材,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正对性和有效性。教材是高考命题的发源地,几乎所有的高考题都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去解决,许多高考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根源,如2022年高考很多试题在材料选择上与教材内容进行呼应,在设问上也指向教材进行设计,“三新”背景下的备考,应该立足于教材,紧扣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有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新教材的主要特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突出主题意义探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里也特别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单纯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的训练,所学的“知识”也不会保持长久。所以“回归课本”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双向训练,缺一不可。
以下就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从“识记”与“保持”两个阶段进行课本回归。
四、回归课本的方法
(一)识记阶段——熟读课文(知识)
在复习每篇课文时,按课文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要求:熟读课文,背出主要句型;列出课文中的知识点、语言点,指出一些语法现象等;写出看不懂的长难句子及疑难问题。是否熟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自己朗读这篇课文时,语音语调要正确,语速流利,不用借用译文能理解文章,二是听这篇文章的录音时要听得清每字每句,并能自然理解其意思。
这样教学既加强了他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接着,老师在复习这篇课文的语言考点时,学生自然容易掌握,事半功倍。
(二)保持阶段——仿真模拟(技能)
这一阶段主要是技能训练,以巩固学生所复习的知识,并形成应试能力。为了更好的贴近考题,笔者试行过以下做法,现归纳如下:
1、写摘要,对文章续写
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话题,模仿高考“读后续写”。
2、语法填空
在初始阶段,可由老师把文章缩短,命成“语法填空”的格式,让学生来做。到了后期,可让学生根据文章自命“语法填空”题。
3、句子翻译
挑出文中与写作话题相关的句子,让学生进行中英两种的口译或笔译。
4、模仿朗读
抽出文章中长短与高考“模仿朗读”相近的文段,要求学生模仿朗读。
5、听力问答
主要模仿听说考试中的“角色扮演”环节。在初期,可由老师根据文章来命题;到了中后期,反过来让学生自命题,然后抽学生来回答,又或学生问,老师答,这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6、复述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复述文章的内容。
以上这6步可以专门做成一节课,叫“回归课本”。若不能做成一节课,可在每单元的复习里穿插相应的技能训练。学生在完成以上相应任务时,其实都得到了相应的专题训练,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得到了相应的训练。
可以想像一下,七本书个一共有35个单元,也就是说一共有35篇重要的文章可用。如果长期有序坚持,学生会得到大量的锻炼,而且是有根有据的训练。这无论是对尖子生或是基础一般的学生(特别是后者)有莫大的好处。
有了这样的“回归”,学生一定会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技能,为下一步做专题以及做套题、模拟题、真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因为笔者所教的两个班很有代表性,一个是重点班,一个是普通班,两个班都有对应的班级。经过几次考试,两个班的成绩都逐渐居于同类班级的前列,而且普通班进步更加明显。
五、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高三一轮复习回归教材,不是简单的联系教材,而是从学科本质上回归学科,深入挖掘教材,重视教材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在一轮复习中,学生也不能仅仅记记单词,背背作文,学生在语境语篇中,获取有用的语言信息,提高自己使用语言的能力和培养批判新思维。
课本和课文都是有用的材料,回归课本是必要的。一个老师在教学时,重要的不是他教了学生什么,而是他让学生做了些什么,这一点在高考备考中尤其重要,因为,最后是学生去考试,不是老师去考试,只有让学生去做,才能出相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黄希庭,上海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