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学习能力及提升策略初探

作者: 范学良

一、探究学习的意义

随着国家教改新导向,课程标准亦提出新的要求,倡导合作交流探究,立足学生的发展,调动学习主动性,改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重体验和能力培养的探究式学习,这对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学习在世界各国均占有较重的地位。

二、探究学习的特点

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按照学生的需求而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重在利导。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打造育人环境,创造适切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的成果,从而获得探究能力及创新思维。

三、探究学习的目的

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以课标为方向,以教材为载体,以探究学习为模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兴趣冲动,按照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动手及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并整合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途径获得情感、知识、态度、人文精神的发展。

四、探究学习的措施及方法

1、因势利导激发学习能动性

教师要善于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主动探究,避免硬性满堂灌输。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有学生质疑:“跟爸爸钓鱼时发现小河里有许多小蝌蚪,经过好长时间,小蝌蚪才慢慢变少直至不见,我观察好久也没发现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其他的学生也表示出相同的疑惑。老师顺势迎合了学生好奇心,配合插图,重点字词句,课件等,围绕着小蝌蚪如何变成青蛙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读书,先了解小蝌蚪的特点,继而掌握长出两条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长成青蛙。其间穿插了鲤鱼阿姨、乌龟、青蛙妈妈的对话,图文并茂,熟知各自长相特点。最后老师概括并补充说:“当小蝌蚪的尾巴变短后腿逐渐强壮时,就可以跳到荷叶或岸上活动,所以蝌蚪逐渐不见了,问题完美解决。

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始终处在乐学氛围中。他们精力集中,积极主动的参与交流、教学重难点顺利突破,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2、精准定位把握好三吃透

教学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精准定位,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莫作重复而无功的的讲解,否则,教师处心积虑的预设,汗流浃背的付出,都将劳而无功。

有位老师执教《挑山工》,在“之”字形路线上大费周折。通过语言描述、简笔画、多媒体展示插图、师生演示、指名概括,整个环节历时十五分钟,教师过多而反复的讲解,换来的却是学生的漠不关心、身心疲惫。学生身处农村,家家户户地头种有蔬菜,都有亲眼目睹家长挑水浇菜或亲身体会,熟知挑担的特点,教师忽略了这点,白白浪费了时间,冲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致使下文哲理性语言探究环节因时间紧张,过程流于了形式,内涵未及深挖便草草收场。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课标,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教学,不能生硬的将教师的意愿强加于学生,背离学生的渴求及感受,这不利于探求能力的提升。

3、培养乐于探究品质及创新精神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疑才会激起探究欲望及冲动,继而整合知识资源,结合现实环境、生活阅历及经验,逻辑推理方法,在组内合作交流,并在区别与对比中逐步完善思路。教师可视问题的坡度适时参与引导、提示、点拨,但不可轻易将答案呈上,留足探究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问题被深挖,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丰富。此时教师辅以真诚而中肯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长此以往,探究成为习惯,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及创新精神顺利养成,探究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4、科学化布置作业有助探究能力提升

课后作业也是探究学习能力培养不容忽视的途径之一,作业布置力求新颖,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开放性,充满生活的气息,可涉及课外阅读、仿写诗句、创编歌词、续编故事、表演课本剧、记者采访等形式,去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激活想象力及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及探究欲、,从而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及心理疲软,令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5、刻意训练质疑力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

学贵有疑,疑贵有方,质疑比解疑更可贵。有价值的质疑一般会紧扣课标、教材,教师要择优筛选,紧抓课文中不懂的字词句、文眼、伏笔及哲语,无价值问题,要学会课后处理,避免带向雾区。

有位教师在执教《金色的脚印》时,一位学生质疑,老狐狸费尽周折营救小狐狸,好可怜,为何不直接放掉?教师回答说:“正太郎想让老狐狸亲自营救小狐狸,体会成功的快乐”。另一学生质疑说:“老师,我还是不能理解,老狐狸频繁往复会遭遇狼群或猎人而送命,正太郎明知故犯,这不是善良之举吧”。老师未料有此问竟一时怔住,稍思后说:“其实正太郎也存在好奇,想看看老狐狸是如何救出小狐狸的”。哪知又有学生说:“老师,我感觉因正太郎的一己之私,却置狐狸一家骨肉分离而不顾,此谓自私;狐狸惨遭迫害和折磨而心力交瘁,导致毛色暗淡、明显消瘦,此谓残忍;眼看着狐狸一家痛苦不堪却不中止伤害,还妄想赚取世人的赞叹与掌声,此谓虚伪。如果说毁灭狐狸一家幸福的真凶是佣人的话,正太郎父子就是帮凶”。一语激起千层浪,学生都顺着逆向思维谴责正太郎的冷血及无情,孩子们的体会严重背离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德育美誉未及渗透反背道而驰。老师强势制止并大加赞颂老狐狸涉险救子的浓浓深情及人与动物间的信任、互帮、和谐的人性美,强调大自然是共同的家园。然负面阴影根植学生心中,审美观、人生观在逆行中倾斜扭曲,人文精神被践踏,内心实难再接受。

因此,训练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及方法是多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质疑应受到教材、课标、德育美育、人生观及价值观的约束,不能由着喜好与任性信马由缰,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有较高的探究价值,才能碰撞出正能量的思维火花,才能培养出科学的探究能力。

6、立足年龄及水平差异多方位整合资源

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不可违背认知规律,要以学生的年龄层次及水平差异为基础,科学培养探究兴趣。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就不可能有效激起孩子的思维,难以触摸孩子的探究欲望及冲动。问题的坡度太大,学生得到反复提醒及引导亦惘然无措,任凭如何翘脚都摘取不到葡萄,这将会大大打击孩子的自主探究欲望,对学习失去耐心和兴趣,自信心被压制,探究学习遭遇阻力,也难达预期。面对抽象的、复杂的、模糊的、年代久远的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整合资源,创设探究环境及氛围,引导学生搜寻资料、请教他人、观看微电影等。鼓励学生共享资源,尊重个性感悟,张扬个性,深化认知,养成自主探究习惯,有效促进探究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