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关联
作者: 常华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借助教育的方式,使人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继而形成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并逐渐构建起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并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鉴于地理学科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形成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真正落实了地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致使学生的学习仅限于地理知识,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在新课标下,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地理教学内容和生态文明结合,可促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中对生态文明形成深层次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念并做出与其相契合的环境保护行为。
生态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需要人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生态素养。初中地理教师的生态理念低,跟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初中地理是教师们认为的“副科”,大大降低生态理念的渗透意识,甚至不理解其意义。其次,生态理念是需要不断强化的,教师学到的生态理念知识量不足,或者学过得时间过久被淡忘。最后,学校教学理念落后,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对生态理念的重视,没有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师缺乏相关的知识技能。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生态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初中地理教师要重视在课堂上渗透生态理念,使学生在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同时,深刻认识我国的自然生态现状,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观,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求教师要从根本上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枷锁,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意识到每门学科都肩负着渗透生态理念的责任,端正地理教学的态度,真正担起培养国家需要的综合发展型人才的重担。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地理图书、地理电影和地理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对环境的兴趣,并理解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通过直观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培养对环境的敬畏之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环境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环境责任感。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境保护活动,例如植树造林、河流清理和垃圾分类等。 通过参与这些实际的环境保护活动,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了主动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习惯和意识。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环保组织和社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开展环保活动。 通过参与环保组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问题,思考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地行动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培养出更加深厚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可能。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一些环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参与到实际的环保行动中。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对于环境的影响,进而培养出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可以引入综合实践评价和小组合作评价等形式,评估学生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社区环保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理解。
地理教学课堂应该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本讲授,课堂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以视频、图片、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的形式讲授新课,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多方发言,思想碰撞,更容易让学生渐入情境,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其中利害关系,最后教师总结知识点。同时积极利用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提升中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取水、沉淀、过滤、净化的过程,知道每一滴水来之不易,从而从思想根源上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并从行动上节约用水。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政府政策均存在差异,所以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并用数据说明其严峻性,鼓励学生主动去认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拉近生态文明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最终让学生正确约束自身不良作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教师对相关生态文明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和强化,结合身边出现的一些环境生态问题以及当地政府的重点生态、环保问题,适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进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肩负着渗透生态理念的责任,三者要形成合力,推进生态教育的进行。家庭与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沟通,统一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监督家长的日常行为,切实做到用水用电不浪费、垃圾做好分类等,学生也会规范自己行为,培养节约的好习惯。学校与社会要积极合作,给学生创造参加公益性活动的平台,如让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公益活动,植树不仅能够美化家园,还能增强学生对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认识,是利于当代,造福后代的事业。学生能够感受劳动人民的不易,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培养长久的生态理念。
总而言之,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生态环境与生活密切相关,会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初中地理教师深刻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生态理念渗透在地理教育中,革新教育观念,提升生态教育素养,教学过程中不断转换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借助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的生态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