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性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作者: 王有祥

一、背景: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是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实施离不开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使得所学知识、品格培养等方面都得到提升。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打破思维局限得到很好的发展。《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版)》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能力,并使学生能够分析解决真实情景中的生物学问题。不仅如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2 年)》要求,要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科学学科素养,鼓励开展科学创新或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有关跨学科类的活动课程,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科实践性活动

我校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以下四种类型的生物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活动、 实验实践活动、生态环保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不仅通过课本的看、记来掌握生物学知识,还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观察、参观中感受生命现象;通过动手操作与生物体密切接触,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根据初一学生特点,我校编制了活动案例《调查校园植物》,在活动中让学生走进校园,通过调查植物说出校园中常见植物的名称、特点及价值;通过观察回顾藻类、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拓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调查时锻炼了学生科学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制作标本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发展学生的生命科学实践素养,有利于学生生命科学思维的形成,树立正确的生命科学态度。

生态环保实践活动是将生物学知识用于促进和提高人类的生活、生产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依据初二学生特点我校开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活动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现象,列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以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在活动中通过调查污染情况让学生学会调查的一般方法,解释如何进行科学编制、填写调查报告,针对鉴定水样得到的数据有效分析出污染原因;通过初步设计、实施实验探究环境中的污染物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促进学生生命科学实践素养的提高。通过让学生回忆常见污染的类型,辨识哪些是污染现象促进学生生物学原理的应用。通过活动中调查整理污染情况,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解决污染的有效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生命科学思维。通过分组调查、汇报、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环保宣传系列活动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科学态度。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由于课堂时间、空间受限,实验的开展主要是验证性实验,探究实验缺少探究性、创新性,因此实验实践活动是生物实践活动的核心。依据八年级学生特点,开展《胰岛素对血糖的影响》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说出糖尿病的症状、诊断依据、病因、类型、治疗及现状,教师通过讲授科学家研究糖尿病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有关生物学的经典实验,拓展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实验《胰岛素对动物血糖的影响》让学生能够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合理假设、制定合理的生物探究计划、熟练地操作实验、细致地描述生物现象,基于现象得出科学结论,培养了学生生命科学实践素养。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糖尿病的资料,对科学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原理应用素养。通过设计实验《胰岛素对动物血糖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实验中变量的概念、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原则,通过对不同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合理评价实验探究方案促进学生形成生命科学思维。在收集糖尿病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要健康饮食、科学锻炼,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的习惯;通过了解科学家研究糖尿病的系列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对于工作的认真态度和百折不饶的探究精神,对科学家产生尊重和崇拜之情,通过分组设计、实施实验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实验时对动物轻拿轻放,在实验后立刻放生培养了学生关爱生命、爱护小动物的生态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的生命科学态度。

通过深入开展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亲身参与,使所学知识、品格培养等方面都得到提升。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想象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打破思维局限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