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步使用,让《语文作业本》“活”起来
作者: 陈方正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练习与统编教材紧密结合,都紧扣着语文要素,体现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发挥作业导学助教的功能,把《语文作业本》习题融入课堂具体环节中,让作业成为帮助学生习得的有效途径。
以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为例,将《语文作业本》第4题,拆分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分步使用,让作业“活”起来。具体案例如下:
【年级】三年级上册
【课题】《富饶的西沙群岛》
【使用环节】 其中第三、第四环节分步使用《语文作业本》
教学设计展示:
一、读篇章页,整理单元学习要素
1.读一读。读篇章页。
2.找一找。用这段话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它写了什么。
3.理一理。理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二、初读感悟,分类积累关键词句
1.出示朗读提示:
(1)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
2.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初读反馈:
(1)三组字词巩固。
(2)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初印象?
引出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3)合作朗读前后呼应的两个句子。
三、梳理探究,明白关键词句位置
1.借助《语文作业本》,梳理课文内容。
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个意思,借助《语文作业本》第4题中的关键词“哪些地方”,梳理了出“海水”“海底”“海岛”三大板块内容。
2.大声朗读第2~5自然段,找到这几个自然段都是围绕那一句话来说的,用横线画出来。
3.明白关键词句的位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前、前后、前)。
4.创新使用《语文作业本》,给第3自然段加上一个关键句,写在第4题的相应位置。
5.小结:围绕一个意思写,这个意思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四、朗读表达,勇于表达热爱之情
1.西沙群岛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地方?
出示要求:选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读一读,摘录关键词语,填入《语文作业本》第4题方格中。
2.学生朗读、摘录,师巡视指导。
3.反馈:西沙群岛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地方?指名说。
4.多种方式朗读,勇于表达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5.教师小结:我们借助了文章的关键词句,理解了一段话的意思,我们也明白了围绕一个意思写,让文章更有条理。
6.前后呼应,出示篇章页结课:篇章页真的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接下去学习这个单元,一定要请上这位好帮手。
【使用方法】
第一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下,借助《语文作业本》上的题目,梳理课文内容。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个意思,借助题目中的关键词“哪些地方”,梳理了出“海水”“海底”“海岛”三大板块内容。
第二步:在三个板块的相应位置,标上课文中对应的自然段,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具体写的“海水”“海底”“海岛”内容。
第三步:创新增加第3自然段的“关键句”:海底的生物真丰富啊!写在“海底”板块的空白处。
第四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梳理好课文脉络之后,进入深度学习板块。以问题“西沙群岛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地方?”为切入点,让孩子自读课文,选择相应的段落读一读,然后摘录关键词语填在作业本中。
第五步:借助自己摘录的关键词语,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大声朗读,读出自己对此大方的热爱。
第六步:听着同学们的介绍与朗读,学生间相互补充,完善习题。
第七步:巩固作业本第4题,借助“关键句”尝试着向别人介绍西沙群岛,课后收集西沙群岛的相关资料,补充在作业本相应的板块中。
【使用效果】
《语文作业本》中的每道题并没有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的,而是融入在了教学的不同环节,具备了引导学生学习、推进教学活动的功能。
本课的《语文作业本》创新使用,明确指向了学生学习目标,构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系统。把这么一道题,分解成了梳理板块、明确段落、明确关键句、深度阅读、作业牵引、探究补充等环节,重在用这一习题,帮助养成阅读理解、积累拓展的好习惯,从而形成语文思维。
一节课下来,就从梳理板块、明确段落、明确关键句、深度阅读、作业牵引、探究补充六大方面返回去看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班里45个孩子,其中梳理板块、明确段落、明确关键句三个方面百分之百巩固,作业牵引、探究补充两方面44个孩子非常乐意去做,就是深度阅读方面,接近有10位孩子没有做得很好。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课堂主体的地位,也为孩子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而提升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帮助养成核心素养。把作业分步在教学各个环节,也帮助我们的教学更加顺利,当然,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也是比较高的。
【反思改进】
在使用像这道题一样的“图式类”题目时,其实我们老师很容易被图、表格、思维导图等限制,从而会进入一个误区——为完成题而去教学。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如果深入文本,你会发现写第3自然段,作者没有使用关键词句,所以加一加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就跟着图表去教学,这段教学就会空白,换句话说我的教学会被限制。
所以,我们教师要借助《语文作业本》组织教学活动,但思维不能被其禁锢。拓展图表,让学生在摘录关键词局的基础上,梳理、增加、作业、拓展,让图表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的思维也就这样逐步形成了。
我会以此次思考为契机,设计更多的创新使用《语文作业本》策略,分步使用,让《语文作业本》“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