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实践研究

作者: 张妍妍

“双减”是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减轻作业负担、课后补习负担,提高语文作业质量、减少作业量,满足学生学业要求、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语文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合理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上,需要进一步优化作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设定作业的难度、作业的量,充分发挥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作用。

我们知道,在学生的学习阶段中,作业扮演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作业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是否全面掌握到在学校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小学生的记忆大多以机械记忆为主,在学习完某一个知识点后,学生很难准确的预估自己是否全面的掌握了该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的设置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测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判断学生作业的完成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布置作业这种直接且及时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锻炼其自身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克服学生对学习的畏难心理,因此,良好的作业设计能促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采取相应的辅导措施。可见,“双减”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设计层次化作业

在双减背景下进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需要同时考虑作业负担的减轻与作业的质量,确保作业“量”与“质”的平衡。诚然,语文教学活动所服务的对象也是学生,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要求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尽可能的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小学语文作业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能力以及文化知识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在设计作业时采取层次化形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需求的作业。设计层次化作业,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都能够获得满足,有助于学生一起进步。将简单、容易完成的作业布置给基础较差的学生,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作业,积攒经验的同时扎实知识,形成信心,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如果将难度大的作业安排给基础差的学生,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会打消其积极性、消磨耐心、打击信心。基础好的学生重复练习生字会浪费比较多的时间,与双减政策的理念不相符。

二、丰富作业的形式

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如果只是采取固定的几种方式。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语文作业完成不积极的状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开发更多种类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养成愿意写作业的习惯,引导学生可以主动写作业。因此,在这种热情的引导下,他们可以不断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运用这种能力写作和完成作业的同时,发现语文作业的乐趣。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工作设计时,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不断地使用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我们将积极将游戏与练习、手工与语文作业相结合,更好的改變传统作业单一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体验,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深化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融入一些有趣的、有创意的、开放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具体来说,语文作业设计应该符合原创的要求,要保证语文作业的独立性、原创性,使学生不能依靠网络,可以借鉴,没有具体的信息,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能力的教学要求。

四、强化作业评价

语文作业设计是否良好,对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效果与掌握程度有直接反映,作业内容与方式的改变在完成作业的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学生缺乏自我纠错的能力,需要由老师对作业进行评价,了解作业完成情况。除此之外,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学互评,更加深入认识到作业的设计内涵,在作业中得到进步,并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势在必行。这就要求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减负增效”对小学生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深度分析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存的不足,在作业设计方面需要进行紧跟政策和时代潮流的改变与创新,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推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