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作者: 卢腾辉摘要: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师要紧紧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历史课堂上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同时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立足点,探讨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造成教学模式比较落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进行阐述;然后,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背诵,这样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枯燥乏味。学生只是听从教师、听从课本,无法有效进行思维发散,缺乏独立自主思考和问题探究的时间;只能依据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模板学习,思维方式单一、固化,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内容都大同小异。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太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更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也无法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发生怎样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望得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着怎样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着手,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认真分析的教材、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发展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吃透教材。不同课时的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先吃透教材,弄清编者的意图,也就要理顺教材的内在逻辑关系——脉络,然后顺着教材设计者的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在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的同时,积极探索课本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契合点,从而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初中历史的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设有单元序言,这些序言虽然是短短的几句话,但却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呈现出来,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完成的教学目标。
其次,学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体,任何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历史教学目标时,要全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等,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应适当照顾优秀生与学差生,即对学得快与学得慢的学生能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般情况下是很少改变的,而社会发展却是瞬息万变的,历史教材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来讲,往往是严重滞后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到教材内容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补充一些的契合时代发展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相对应的现代化学习模式。它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受教师支配,不受外界影响,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观察、思考、研究等方式促使学生得以持续地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善或升华)的行为方式。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自主获取新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每一课的教材当中,除了正文以外,还有相当多的辅助部分。课文题目下是红色小字的导言,正文下面有黑色小字的注释,正文中有统计表格(或对比表格),有历史图片(或漫画),有历史示意图(或历史地图),有相关史事、问题思考(往往跟材料研读放在一起)、人物扫描(人物的生平简介)等,课文后还有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历史史料。这些内容的设置不仅补充和丰富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原了真正的历史事实,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让历史课堂学习变得更加鲜活有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思考,不但激发了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又渗透了核心素养,而且还优化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积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情境。这种教学情境除了物理方面的存在外,还有心理方面的存在。从心理方面来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升华,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去。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问题情境是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让外部设计的历史问题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恰到好处地相互冲突,使其引发最激烈的思考动力和最佳的思维模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情境。它的实质在于揭示历史知识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已有知识的冲突,使学生置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让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一个优秀的历史问题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激起学生朝着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发散性探索,同时能轻易地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情感与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历史知识的获取、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的时候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转变学习状态,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进行转化,使得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找准创设问题的契机,创设多种形式的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不断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知识或补充的丰富文史资料,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实现他们对知识点的有效理解和把握,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开展历史教学实践活动
历史实践活动是历史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组织形式各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和历史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带领学生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实地参观考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寻找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促进历史学习。
例如,在讲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的河姆渡人的生活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的内容时,可以把这两节内容设计成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柜的形式。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充当博物馆的讲解员,一个展柜接着一个展柜地分别向同学们讲解相关的历史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探究欲,同时确保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进行积极有效的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从而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方亮.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7(08).
[2] 李体芹.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月刊,2017(07).
[3] 王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研究[J].学周刊,2018(33):59—60
[4] 李爱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