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教学设计
作者: 裴延芹(一)导入语
“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璞有感于作为个体的生命短暂而卑微,生命长河却是亘古不变。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冯至在他的散文《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对一个消逝的山村又抒发了怎样的喟叹呢?
(二)整体感知:
1、村庄消逝了,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明确:残存的石路,犹存的山野风物等。
2、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思绪在历史和现实之间交插徘徊,在段首先描绘出真实的山村形态,段尾又牵引出自己对这个消逝山村的联想。层次清晰,同时又形成这个山村现在与过去的鲜明对比。
(三)文本赏读:
1、文末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思考“这一切”指的是什么,又给作者怎样的生命“滋养”?
明确:“这一切”指的是作者偏爱的山野风物(意象):石路、山泉、鼠曲草、彩菌、有加利树以及野狗的嚎声、麂子的嘶声等。
石路:在这里“石路”承载着过去和现在,山村在“石路”的牵引勾连下,组成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作者也随着路的延伸,思想从过去走到现在,虽然山村消逝了村民和动物,但“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山野风物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
山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对山泉“我们”及“过往的人们”应心怀感念。在这里由“山泉水”这个触媒把现在的“我们”和“过往的人们”联系到一起,并推及生发出人世间深情感触:人与人因为曾有过共同的经历,生命就会跨越时空,彼此关联,声息相通。
鼠曲草:作者对鼠曲草有着极高的生命礼赞。小草、村女、村庄这些渺小卑微的生命,活着虽则苦涩仍努力的活,谦虚、朴质、坚强:这就是小生命寄身于大宇宙的生存智慧。
高高的有加利树:好像“崇高的严峻的圣者”,圣洁的庙宇,使作者体味到了生命的生长和意义。
彩菌:显出生命的新鲜与旺盛。文章描述了一幅亲历的雨季采菌图,这热闹这景象使作者一下跳到七十年前: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的彩菌,成为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媒介。
秋夜的狂风,野狗的嚎声、麂子的嘶声:让作者感到生命的绝对孤独和无法把握。
小结技法:首先,作者非常注重意象的营造,注重意象与情与理的有机融合,丰富的意象不仅营造出诗意盎然的意境且蕴含悠远的哲理趣味。其次,作者以诗人的审美眼光体验和描绘自然山水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在细小的对象上发掘庄严博大的内涵和意义,又在意象中展开联系与想象,打通现在与过去,极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
2、探究主题:
(1)熟读教材最后一段。
(2)思考:最后一段的关键信息是什么?
明确: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3)如何理解末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
明确:“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在这里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战争”是这村落消逝的真正原因。人口骤减,房屋倒塌,成堆的尸骨,现在早已不能寻见。正是这巧妙的描述,又一次论证了作者的想法:人类文明史中必定充满了杀戮与野蛮,但大自然会用其最大的宽厚与仁慈来化解这一切。
(4)如何理解“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中“关联”一词?
明确:“关联”是多方面的,其触发点都是存在的事物:共同吃过的果实,共同饮用过的山泉水,共同承担过的风雨,以及路、彩菌等,这些事物不仅存在于现实,还存在于过去,因为它们将历史与现实拉近,说明人事变迁并没有左右大自然生命的生生不息,村庄并没有消逝,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5)主题明确:作者通过描写体验消逝村庄犹存的草木余韵,探询存在的自然与生命的奥秘,揭示了宇宙与人生的某些规律,明白了自己与生命与时间及大自然的关系:像鼠曲草一样谦虚坚强,像村女一样质朴恬静,像有加利树一样崇高严峻,在平凡伟大的自然中领略生命的含义,时间永是流逝,感恩珍惜,即使你会永远消逝在这无尽的生命长河中。
3、表达技巧
本文运用怎样多变的叙述方式写出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请结合文本任选一角度分析。
明确:本文运用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包括表达方式和句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多样转换,以及句式的长短变化,整散结合等。例如:第六自然段写小草。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多样转换。在描写中自然抒情,紧接着又发出议论“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描写抒情议论自由转换,完美融合,步步深入,使其文章意蕴深远。
(四)课文总结
作者冯至细致地体验自然中的一景一物,“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通过营造丰富的意象,诗意的渲染,运用灵活多变的叙述方式,描绘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卷,使散文散发出诗性美。景物描写中融入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又使文章彰显哲思之美。
(五)课后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如作者一样以审美的眼光体验和描绘你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发掘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独特的意趣,进而阐发人生的哲理。
【日照站,张明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