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曾权

问题意识也称为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不仅是一种面对本体和前提的思考,更是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人们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上。新课标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对问题意识作用的充分肯定。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应该关注的不是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主动思索问题的能力,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时,笔者认为本文故事性很强,适合学生们阅读。七年级的学生处于思维独立发展阶段,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表达能力。于是,在教学活动一开始,笔者直接提出问题:文中讲了叶圣陶先生的什么事情?这些事情体现了先生的什么性格?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什么?请学生们用文中的词语表达。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于是,笔者希望学生进行片段阅读,找出问题涉及的相关内容。这一次,在笔者的引导和建议下,学生们的找准问题所在,在阅读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停下来标记出相关句子。很快大部分学生停止了阅读,于是,笔者邀请了几位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接着,笔者让学生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项任务完成后,学生们已经能很准确地把握住文章感情。最后,笔者邀请学生回答文章中的中心思想。学生们通过多次朗读感知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很准确地说出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阅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立足文本空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文本中的“空白”能够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点”,而读者个性化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对文本“空白”做出不同的“填充”,这都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天净沙.秋思》,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我在上课的时候,学生针对文本中的空白可以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①“枯藤、老树、昏鸦”这三种景物的修饰语能否删除或者替换呢?“藤、树、鸦”为什么要用“枯、老、昏”这三个词来修饰,这三个词蕴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其中呢。②“小桥、流水、人家”这三种景物的选择饱含了作者什么情感?能否改用其他景物来表现?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他们找到类似这样的答案:作者在诗歌的结尾点明“断肠人在天涯”,这“断肠人”为什么断肠?因为“人在异乡为异客”,因为天涯漂泊,不知何时能归故里,时间流逝,岁月催人老,曾经的青春少年,如今也已垂垂老矣,曾经目光炯炯,年少气盛,如今却已老眼昏花,老态毕现,因此看到的眼前的“枯藤、老树、昏鸦”,再看看自己,更是悲从心来,满心悲凉。眼前的“小桥、流水、人家”颇有似曾相识之感,那是故土家园的景象,可自己归乡之日却是遥遥无期,此时沧桑之感更是重压心头,悲上加悲啊,这怎能不让人肝肠寸断呢?课本教材中许许多多内容和意义上的“空白”,不正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极好的范本吗?

三、优化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方,应该优化问题设计,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把握好问题的度。问题的质量首先表现在问题的“度”是否合适。我们在这里说的“度”就是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它承载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使命。问题的设置最好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活动,要控制到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去思考和探索才能够比较完满地解决,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思维锻炼,这就是所谓的“跳一跳,方能摘桃子”。②问题的设计需要层次分明。从系统学的观点看,课堂设问是一个大系统,各部分之间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内部联系,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如为了讲透《春》一文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个句子的语言修辞,问题的设置应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修辞的手法,即运用了何种修辞;第二,修辞的内涵,即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来比春天,带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第三,修辞的表意目的,即这句话是为了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征。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既复习了旧知识,又进一步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随着问题的解答,学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同时也掌握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如果打乱三个问题的顺序,先问特征,再问修辞手法,教学效果可能就不那么理想了。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实践和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过程组织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受到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