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多学科、多技术融合的可行性探究

作者: 张长功

一、概况

开展生命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概要如下:

一个前提:生命健康权是人的最基本权利,该课程的设置以保障学生的生命健康为前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两大方面:生命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三个模块: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生命的高度。

生命的长度包括:珍爱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防性侵害教育等。

生命的宽度包括:体育艺术等特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

生命的高度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礼仪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及规划等。

四个阵地:《生命教育读本》校本教材;“生命教育长廊”;班会课、团队会;学校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第二课堂活动。

多途径育人: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与“信息化智慧校园2.0”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APP、公众号)等线上线下资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文化墙、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参观、访问等参与式、体验式的互动互助学习多途径育人,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目标

总目标是通过全方位浸润式的生命健康教育,积极培育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乐观向上的价值观,辩证、理性的世界观,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最终逐步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途径

统筹学校现有的各类教育形式,整合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开展生命教育,整体规划,逐步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教育体系。

(1)与“智慧校园2.0工程”相融合,推动“生命教育课程技术+”发展。引进整合资源。目前深圳很多学校已为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作为硬件支持,学生可以通过“腾讯课堂”、“希沃”、“钉钉”等软件实现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同步学习。与社会网校专业机构合作,开放多媒体教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课堂、线上教育等,实现无边界学习。

(2)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推动生命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微课、钉钉、腾讯课堂等软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育渠道,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开发生命教育软件。通过各种健康软件、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与疾病;通过“微信运动”等小程序或APP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养成热爱运动的习惯;以“生命”为主题制作微视频、微电影等在学生课余时间播放,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存与死亡。

(3)编印校本教材作为学生生命教育的基础教材。撰写丰富的校本教材,《安全教育读本》《生命教育》《禁毒教育读本》《成长的摇篮》等一系列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材料。

(4)推动校际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联动,推动校际合作,共同开发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生命教育课程,形成校际合力,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5)多学科融合渗透生命教育。有机整合道德与法治、生物、体育等学科,并系统地在学科教学中增加生命教育内容,有计划、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人文艺术学科也具有丰富的生命教育意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生命教育还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形成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

(6)开展专题生命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特色课程。

(7)通过家校互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与生活指导,通过亲子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6],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8)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校、禁毒教育基地、社区养老院、社会文体中心等提供艺术欣赏、版画制作、陶艺制作、国学体验、艺术参与等教育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应该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多学科、多技术融合,多途径育人。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与影响。通过体验式、参与式的活动从认知、情感、行动、信念、意志等全方面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

四、评价

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通过多主体、多元评价;过程性、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及世界观。通过积极赏识教育,关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既重过程也重结果,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认同学生的个性偏差,有教无类。全面发展与特长教育相结合,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况,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