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激发小学生学习内在生长力的思考
作者: 郑萍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双减”意见出台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站在教育最前沿的一线教师更应该深入思考:“双减”背景下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内在生长力。
说到学生内在生长力的激发,突然想到了育中方略教育集团总校长陈立老师在作《重构教育生态》的报告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都说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在座的不乏学校领导和一线名师,短暂的愕然之后,“玩儿”,会场上响起同一个声音。既然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成年人至今最喜欢的事仍然是“玩儿”,我们就不能不思考:作为教育的对象,还是孩子的学生们,他们不更应如此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真正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让课堂学习“像玩儿一样好玩儿”。把眼光放低,蹲下身子,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学习和课程。那到底怎样的学习方式更受学生青睐?如何让学习和课堂变得像玩儿一样的好玩儿?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要想使课堂变得好玩有趣,教学中可以引入绘画。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用直观的艺术形象打动人,对启发人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有独到的效果。合理安排绘画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一知识点时,其中有这样一道题,8个果冻,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几个果冻?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用圆代表果冻,自己在练习本上先画一画,再尝试列式计算,在讲评时,出现了两种解决方案,紧接着我呈现这两种解决方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找找这两种解决方法的不同点,因为学生经历了画图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形象直观的图画参与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发现,第一幅图表示把8个果冻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到4个,第二幅图表示把8个果冻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到2个,从而确定第一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深入,而且整个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去画图、观察、对比、思考、交流表达,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设计游戏导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比如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和学生玩了一个玩扑克牌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有两组牌,分别是:5、7、9为一组,4、6、8为一组,双方每次各出一张牌比大小,三局两胜。学生异口同声的选择了5、7、9这一组。学生自信满满的出9,我对4,我输了一局,学生此时得意洋洋,紧接着他们出7,我对8,这时扳回了一局,此时学生有点着急了,最后学生出5,我对6,我又赢了一局。学生看到老师选4、6、8这组牌赢了,所以他们这次也选了4、6、8这组。比赛开始,学生出4,我对5,学生出6,我对7,学生出8,我对9,这次学生输得更惨,三局三败,这时我趁机问到: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能赢,因为老师用到了数学上的策略问题,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你也能赢老师。这时学生带着渴求的眼神,急切的探究欲望进入了这节课的学习。
课堂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学生内在生长力的发展。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客观合理的评价,教师赞赏、有针对性的评价能有效的帮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比如,课堂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这些鼓励性语言来回应学生的表现:你真会举一反三,善于思考问题,你真是一个学习上特别用心的孩子,老师期待你更大的进步,你的表达清晰条理,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完美了……学生在这种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能释放激发学生潜在的力量,从中收获认知的喜悦、创造的快乐。
作为教师,面对“双减”,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具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走近学生贴近学生,关注学习品质,才能触摸孩子的心灵世界,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唤醒内在的生长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激励和赋能每个孩子,让孩子能感受到学习“原来如此”美妙,听得见孩子们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为此,教师要切实反躬自省,加强学习和培训。教学改革,变在学生,改在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转变就不会有课堂的真正改变,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培训,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到底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就是要让老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我们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的价值,生活的幸福,是为了触及孩子的灵魂,让他们将来能更有尊严、更体面的生活。
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生长力,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让学习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才能自觉自愿地参与进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只有进行深入的课堂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付诸行动,才能越来越接近教育的本质。学生才能在国家、社会、学校做“减法”的同时,自觉主动做“加法”,才能真正体现国家“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