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言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葛琴语言习得是外语教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语言习得的最佳情境是日常生活情境。语言习得是在日常生活场景、语言交流、语言沟通以及语言使用中无意识习得语法的一般规则。学习者是在丰富、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的知识内化,没有任务压力、没有任务意识地自然地逐渐掌握一门语言。
一、对语言习得理论的认识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言习得理论。例如乔姆斯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将心里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述出来。婴幼儿时期是人类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语言习得速度较快,并且可以实现语言的自我学习和纠正。如果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学习到一种错误的语言表达,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在之后的成长中,当接触到正确表达时,他就会进行自我纠正。克拉申认为在学习语言的所有环节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言的内在化,即学习者通过不断练习将学习到语言的发音、语法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学习者学习语言的过程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这不仅包括学习语言的课堂环境,而且包括学习语言的自然环境。其中,前者属于学习者有意识的语言学习过程,后者属于学习者无意识的语言学习过程。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要改善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环境,不要将英语学习仅仅局限在课堂中,而且要在初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渗透英语知识。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有的教师理念意识不强,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有的教师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的意识不强,对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重视知识教学、忽视语言使用。有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重视优秀生多,关注学困生少或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他们。
(2)有的课堂输出不足有的课堂输出不足,对学生的语言熏陶不够。只有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输入时,第二语言习得才会产生。如果只是让学习者获得一些简单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大量的输入。在当前的中考影响下,有的教师注重的是学生读、写方面的英语能力,而忽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和沟通工具的培养,所以有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会用英语和别人进行交流,这不能不说是学习英语的一个最大遗憾。
三、英语教学的一些策略
(1)积极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将知识的学习放在一个个任务中完成,让学生在期间进行语言的自主学习和锻炼。将英语课堂转变为以任务型课堂为主导的课堂,需要教师认识到任务型课堂的特点是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能力,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设置各种活动和任务,以这些任务和活动为背景,让学生在开展活动和完成任务中学习及掌握英语,掌握各种英语语法特点,巩固英语单词,获得英语学习技能。作为一种使用和交流的语言,学生仅仅靠背诵和做题是无法掌握英语的。教师必须将英语学习融合到各种英语活动的任务中,在学生完成任务时扮演指引者和解惑者的角色,而不能代替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参与者。
(2)创设英语学习环境。语言学习耗时长、持续性及持久性强。对于中学生来说,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英语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全校大环境的创设:①积极利用各种标语。学校不妨在各种标语的下面都加上一句英语翻译,让学生看到汉语时也会注意到英语。学生可能无法用英语说出这些标语,但这种展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在各种体育锻炼以及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如用英语喊口令,每天进行重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班级小环境的创设: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在布置教室环境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存在。
(3)宽容地对待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多开口。前文提到,语言的习得需要大量的输入,并且这个输入要是可理解性的输入,在有了大量的输入之后,学生也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这样语言的学习才算真正完成了。在活动型英语课堂的创设中,有的教师有这样的担心:如果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一旦出现语法或者发音错误,没有教师的指导,自身难以发现,并且其他学生在看到这样的错误示范后,很可能也会鹦鹉学舌,学习错误的英语表达方式。其实教师的这些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人不仅只能机械模仿多次接触到的语言,人具有思维,还能够自主进行语言的创作和修正。如果教师能理解学生学习语言时的这种错误性和反复性,就会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更大的耐心,守得云开见月明,教师一旦抱有耐心,那么学生将会带给教师更大的惊喜。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只有遵循语言学习规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尽情表达自己、展现自己,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