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如何对古代诗歌进行鉴赏
作者: 刘丽娟诗歌鉴赏无论从提高自身修养还是从高考层面都是不可忽视的。该如何鉴赏诗歌首先应该明确诗歌自身的特点。
首先要明确诗歌的语言。它有自身的独特特点,首先要区别与科学语言,对诗歌语言不能太较真,因为诗歌语言追求的不仅仅是以言达意,还要追求它的境界“意在言外”。诗歌的语句就功用而言,是暗示性的,也就是只说五分之二,留下的空白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阅历、经验、禀赋去再创造。暗示本身就是有含蓄性的,讲求神、意、境、韵和味的统一。既含蓄蕴藉又虚实相生。所以我们要读懂“诗家语”,语法结构上经常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诗词“再造”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感受意境,充分利用想象填充省略掉的部分。大部分语言不是直接的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李商隐《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但不直接叙写而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把巴山夜雨时”,对归家团聚,作巴山夜谈的憧憬,隐于空白。
其次要读者填空留白。读懂诗歌还要字字思量,善于想象。聚焦诗歌语言营造出内容,定调明情。关注到注释,注释往往暗示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介绍背景令暗示思想主旨,介绍作者暗示本身的思想感情和写作风格,比如贬官、流放类似注释,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抓意象,意识作者思想情感意念。象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感情浸润之后的独特形象。意象是理解诗歌的抓手,首先,渲染气氛营造意境。意境是作者的主张情感和客观景物的融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最后,把握意象营造的意境。通过意象营造出来气氛和意境,让读者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诗歌创作的,作者景内心情感融合到物象里,而不直接表达就会产生朦胧蕴藉的艺术效果。要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况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高考对形象的考察侧重于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特征的把握和对形象特征的象征意义和作用及价值的理解和赏析。在诗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意象,他们的基本含义的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诗人对意象的选取和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例如“月、雁、落花、柳”等等是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得意蕴丰富。送别类常用意象“杨、柳、长亭、酒”,思想乡类“月亮、鸿雁、鲈脍”,愁苦类“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玉门关”,闲适类“五柳、东篱、菊花、三径”等等。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积累的意象含义,在抓住诗歌中描述此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的经历和背景,找到“情”与“物”“志”的结合点,把握特定语境的深层含义,先分析表层含义,在探求深层含义。意象的作用首先是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其次塑造背景,多个意象组合群,为人物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最后在表情达意方面,意象在表情达意有自己固定的作用,还能衬托人物性格,多表现在咏物诗中。在结构上还有线索的作用,有的意象贯穿前后,作为线索贯穿其中。
对诗中意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态外部形象的赏析,重要的是揭示其中蕴含的感情,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和情直接的关系包括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如此一来,就有了景和情之间的表达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体会景和情的关系,就是感受意境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景的目的,是意境分析的延伸。回忆教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闲适恬淡的意境,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阕”壮阔苍凉的意境,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雄浑壮丽的意境等等。作者反复锤炼某些字词,最能描绘这种意境,动词描写对象的动态,形容词描写性质和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更注重静态的描述。诗歌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无外乎“喜怒哀思愁”。对感情的概况,尽量具体内容,通过各种修饰成分,也就是情感的来由和原因,比如,伤感的情感,就有很多具体表现,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失落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分离的伤感,怀念家乡的伤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