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作者: 李娜

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这一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一、强化教学设计

在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中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所有学生必须接受,这些知识点都是要掌握的。它是我们生物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分层,而且这些知识的难度性不大,只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困难的。 其次,生物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随着信息的普及和生物技术的推广,生物知识也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因而学习一定的生物基础知识是很必要的。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层次的学习,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的提高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生物课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重视信息的搜集与处理,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建构主义实施的根本保证。将问题转变为学生已有知识背景之中的问题,是实现建构教学课堂的关键。

二、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到底应教会学生什么?直接指导着我们教学行为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明显。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因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教育也应包括这三方面的内容。

生物学科要培养创新精神:①创新意识: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喜欢参加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活动,形成爱好,产生兴趣,培养不盲目接受现成结论的怀疑精神和一追到底的探究精神。②创新思维:养成独立思考,运用求异、聚合、直觉、逻辑思维方式来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③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知识加工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网络。④创新品质: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

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是:①获取知识的能力。②自主学习能力。③基本实验技能。④初步学会科学探究过程和设计简单实验方法。⑤应用知识能力:即能联系实际,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这些目标只有深入到我们教学理念的核心,才会成为指引教学方向的两盏明灯。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

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越位,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地自主学习。而防止教师“越位”的有效措施,就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让学生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教师要认识到交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时间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参与前的素质是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六放手”: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重点难点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归纳;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总之,自由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最佳境界和重要保障。有了自由,才能自立;有了自主,才能创新,才谈得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方式常用的有自主探索、合作讨论、参与评价、归纳总结等。自主探索包括看书阅读、浏览网页、搜集整理等。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以独自活动为主,通过看书、思考问题、查资料等,了解学习内容,生物教学中自主探索还要求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要能把图形特点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迅速准确地做出推理和判断。

在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把握角色定位;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要能及时提出新的思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革创新;要善于营造有利于生物学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