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刘淑侠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新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语文阅读教学也得到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老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授业、解惑,更应加强学法指导。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相对弱的一环,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很多学校都试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探

究式学习。

一、加强阅读意识

在学习课本中,在阅读一些文学类作品和实用类文本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激励学生提问高质量问题,进行扎扎实实地独立思考学习,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彼此交流启发,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途径不是单一的,以此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培养他们辨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的乐趣。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群体阅读,在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当前,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齐读太多,虽然朗朗的读书声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问题,这样下去极有可能出现一些“南郭先生”。因此,对齐读要知时、适度,不是不用,但要应时而用。相反,学生自主阅读,各人思维进度,各人阅读习惯不一样,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理解也有差距,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不同感悟和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有力展开。

二、分析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

文章总是在表达一定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这一般要反复阅读文本之后才能加以总结与领悟。所以,在读完一篇作品时,一定要分析一下作者在作品中价值判断如何,审美倾向又如何。你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设问:本文作者在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本文作者确立的观点与常规观点有何不同?作者赞颂了哪些方面?确立了哪些方面?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是高兴、还是愁苦?是沉静,还是激越?是丰厚,还是散淡?这些具体内容都在何处?是如何表达的?这些恰恰是文章主旨与中心。

作家大都有感而发,他们的文笔背后是责任与良心,是思想与道求,所以,你看一篇作品一定要读出作者的心,那颗真诚的炽热的心。当然,文笔有时是含蓄的,这要更细腻些去体悟、要针对文米中理性的文字,能展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文字,用笔划下来,以求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与思想。

三、具体指导熟读背诵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指导。首先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辟,可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现代白话文值得背诵的太多,值得整篇背诵的几乎没有,现代白话文的背诵、内容主要是散见其中的格言警句和一些生动的修辞、描写、背诵古诗文对人的的语言训练作用是全方位的,从修辞的典雅到文脉的贯通到思想的睿智,无不浸染熏陶着读者.不过人们易于感觉的还是文字的典雅精炼,背诵现代白话文则主要是领悟其哲理,学习其生动性、形象性。

其次是背诵的方法需要讲究。背诵时不用贪多求快,而是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主要的是背熟,使他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质疑能力

最佳探究点应当是思想内容的聚焦点,艺术形象的闪光点,篇章结构的支撑点,能够从文章的关键处切入,披文以入情,是良好大局观和方向感的充分体现,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标题、文眼、文学作品中的动情点、启悟点和艺术形象的特征,矛盾冲突的实质直到作品象征性意蕴,应指导学生在这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质疑问难,深入探究,有疑处质疑,特别是大处着眼,在关键处质疑。对于探究式学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值得重视的是,只是有疑处质疑还是不够的,还应培养学生无疑处生疑能力,无疑处生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质疑,要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洞察力。“无疑”处未必无疑,只是疑点被掩盖起来,一时读不出来。例如: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看似微末的细节或普通的词语,恰恰凝聚着作者深邃的思考,深沉的感悟和艺术的巧思.但它太普通了,往往容易被忽略过去。有疑处不能生疑,是阅读中僵局,于无疑处生疑,则是积极生动的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和质疑能力。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阅读教学本身。

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唤起教师“教”和学生“读”的欲望。通过教师有意识设置的一些教学的环节,激发起学生提问冲动,解决问题冲动,所以教师应该通过课题解读。通过巧设一些阅读悬念,唤起学生阅读意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充分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学生一起通过深入的阅读,发现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意义空白,提高阅读质量.

首先适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课本中阅读链接都是有意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这也是在教师广泛的阅读面基础上,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和朗诵,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通过课外的阅读,巩固和运用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学到的一些阅读方法,理解文章的方法,感悟的方法,

其次重视阅读评价。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朗读评价,从语言,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要鼓励学生多朗读,发展自身语感,加深对文本的体验和领悟。对于阅读评价,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文学常识比赛。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其中的各种方式的评价从而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和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会逐步深刻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