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 张桂君

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特别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习作更成为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厚积薄发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很多学生因为平时很少阅读,缺乏写作材料,所以对作文才会望而生畏,达到谈作文而色变的程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告诉我们应该厚积才能薄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要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巧妙积累素材,激发学生表达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也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积累体验。

(1)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规律。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可以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日出日落;观察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春夏秋冬季节变换等。在此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心感受,充满地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直接的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不同的体验、不同的感受必然产生个性化的作文,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家校互动。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天地。学生每天在家中生活,与家庭成员特别亲近。而也只有在家庭中性格的真实才会被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与家庭成员的相处的快乐,参与家庭生活的管理快乐与困难,家庭成员间亲密的关怀,家庭生活的幸福,以及从父母的工作、家务的劳碌中去体会生活的艰辛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去用心感受,这些必将激发出学生真情地流露。

三、注重平时教学人文性评价

(1)多点鼓励。心理学研究认为,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鼓励。

小学生初试写作时,犹如婴儿牙牙学语。这时候就应保护他们写作兴趣的萌芽,因而他们所用的每一个特别贴切的词语,所造的每一个特别精彩的句子,所设计的每一个新颖别致的开头,都是教师可捕捉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契机。写作文批语一定要多给些鼓励性的语言,要由衷地为学生文中的优点“喝彩”。有一位学生课堂上口才很好,可作文写出来,并不理想。我就写道:“老师相信有好‘口才’的你,一定有好‘肚才’,期待你的佳作。”对一篇从内容到结构都不错,但字迹马虎的文章时,我不是写“字迹潦草,重写!”或写“把字写端正。”而是鼓励:“爱干净的你,一定会让自己的作业本清洁起来,对吗?”如此批语,虽是只言片语,但蕴含着教师真诚的赞许、由衷的喜悦,学生读后受到莫大的鼓舞,激发兴趣,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所以,每次练笔之后,我就用心地为他们写评语.尽量让措辞委婉,具有激励性,真诚地鼓励他们“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纯真的童心、天真的语言去描绘心中的世界,宣泄健康自然的情感。

(2)来点幽默。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学生都喜欢幽默的老师,这样的老师给学生以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幽默适当地用到作文批语里,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班有一位学生,初学写作,不能正确地运用标点符号。一篇一百来字的文章,却只在开篇的时间后面用了一个逗号,中间并无其他标点符号,最后结束处加个句号。我看了后,写了这样的批语:“读你文章之前,老师先得去练练气,要不然,一口气接不下去,就没机会和你再见面了。”还有一次,当我看到一篇错别字较多的作文时,我就批语道:“我知道你很想做大王,但绝不是从错别字大王开始的,对吗?”这些批语,诙谐中见师情,幽默中见力量,学生在一笑中受到思想震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到了知识,这恐怕要比直说更引人深思吧!这正如德国一个学者所说:“用幽默的方法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

总之,我们要从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习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还学生一个“乐写、敢写、善写”的空间。学生在自主习作中不仅改变了观念,还爱上了习作,放飞了个性,为习作教学展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