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武风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速度以及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时的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审美教育。可是,新课程实施以来,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教师要积极改进阅读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1)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影响深远。“四部曲”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能见其踪影。每节阅读课总能见到这四个步骤:“词语解释”、“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的讲读,以自己的权威话语来代替学生独立的阅读思考;注重对教材文本机械的肢解与分析,造成文本解读的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整体流动的美感和气韵,忽视了整体感悟,忽视学生语感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没有给学生留下读书、思考的时间,从而致使许多学生根本不会阅读。学生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根本不愿去思考,只等着教师将标准答案“喂”给自己。
(2)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形式,轻视文本。语文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带着学生匆匆忙忙肢解完课文,不管学生是否完全理解和掌握,就“拓展”“迁移”一下,仿佛不提升课的“品位”,就不足以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如有些语文课上,多媒体课件如Flash动画和powerpoint充斥课堂,令学生眼花缭乱;还有些则是一会儿歌曲欣赏,一会儿乐器演奏,令学生不知所措。教师用新形式、新技术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文字的体认,这种弱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只能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
(3)阅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以来,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主动,教师赞美不断,师生互动活跃。在公开教学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但是细细思索之下,却发现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并非如我们所愿。这种热闹的背后可以发现:学生无须细细体味文本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没有根据他们的年龄、性格、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等特点来进行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情况教师主导甚至是主宰着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被屏蔽着。
二、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阅读就是一个主客体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不断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去顺应、同化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文本所负载的显露或隐藏的见解、意愿也会影响学生这一主体。《课程标准》指出:“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学习活动作为学习者个体的一种自主活动,别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摈弃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等去感受语言,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最终回归文本。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释疑解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课程标准》还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只有当阅读主体的个性与文本或全部或部分相契合时,个性与个性的碰撞才会产生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火花。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鼓励学生释放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理解和感悟。
(2)改进阅读教学,实现有效的阅读指导。《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而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们要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再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即时反应,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3)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只局限于课内的文本阅读和为考试而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就会局限于狭小的范围,阅读积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也无法改进。《课程标准》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广泛阅读课外书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能力。
(4)注重积累和内化,从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向关注学生的阅读质量方面转化。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一、二年级的口语交际和口语表达训练,三、四年级的写一段或几段话,到五、六年级的小作文,所谓慢工出细活,急不得,也快不得,学生的词语积累,需要慢慢地进行内化,把课内和课外积累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引和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