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卓有成效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
作者: 岳喜红2019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安徽、河南、陕西、甘肃为首批试点省份。
“十四五”期间,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全省共遴选3000名左右乡村首席教师,建立3000个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名师优质资源得以最大化利用,成为本土教育的“引领者”“造血者”,但也有一些工作室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岗位”之名,而无“岗位”之实。如何让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面对名师工作室发展之困,“岳喜红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 开启了“互联网+背景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探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有效途径。
工作室成立于2019年9月,积极履行“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门学科”的职责。2021年12月被新乡市总工会授予“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工作室成员26人,辐射8个乡镇、16所学校。成员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人,市名师2人,县名师4人,其余均为校名师或骨干教师。其中校长1人,镇域工作室主持人3人,教务主任2人,教研组长10人。他们一方面在工作室内部孜孜不倦的汲取能量促进自身成长,另一方面为各自所在学校的教科研发展注活力,强动力,增实力。像一个个火种,较好的发挥以点带面、星火燎原的辐射作用。
工作室日常研修活动主要包括共读、共写、共研三个方面,三者各自独立,又互为一体。
一、共嗅书香,点亮教育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工作室开展共读活动,全员共读一本书,聚少成多,集腋成裘。两年多时间,共读了王荣生教授系列丛书,黄厚江老师《作文课的味道》,余映潮老师的《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80讲》、《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点评》,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倪刚老师的《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等26本专业书籍。
阅读活动很多工作室都在开展,但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注重专业阅读过程化,是该工作室的一大亮点。
1.每日读书打卡,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
2.每月读书沙龙,开展主题研讨,融名师名家观点智慧入自身血脉,滋养专业成长(每月第二周周六晚上7点)。
3.每本书导师领读,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成员打通理论与实践,让知识在课堂落地生根。
4.每本书读完,学用结合,进行教学设计、课堂观摩,教后反思等活动时,均要求多角度、多频率结合所读专业书籍展开。
工作室用“共读”开启彼此“心”的交流,用“阅读”点亮儿童与教育。
二、共同写作,沉淀思想
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天梯。工作室要求成员抓住碎片化时间记录所思所想,自由写作和任务写作相结合。每个月发表一篇主题写作,每人每年写作约5万-10万字。
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围绕作文教学、散文教学、整本书阅读撰写读书感悟、教学设计、课例品评、教学阐释等内容,均发表在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上,一则方便自己查阅和保存,二则供教育同仁分享和借鉴。
写作打通了科研的大门,工作室成员100%参与了省市县级课题研究。工作室根据农村学生成长特点,聚焦不愿写作文这一问题,申请了《体验式作文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省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每位成员建立了子课题,开展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题研究期间,研磨优秀课例36节,发表论文8篇,发表学生作品20余篇。每年年底,档案团队将共写材料分类辑录成册,以供交流学习。
三、共同成长,辐射引领
阅读是输入别人,写作是输出自己,共研则是将二者交融。专业研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共研活动有线上、线下两种研修形式,有内部研修、联合研修两种研修范围。
1.跨区域线上教研,提升研修高度。基于“互联网+”思维,工作室特邀请了新乡市初中语文教研员刘萍萍老师、上海市建平中学正高级教师周丽君老师作为团队的专业顾问,为团队专业成长带来先进的理念。此外,工作室联合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陶然名师工作室,江苏省南通市丁卫军名师工作室开展种类丰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活动。
2.联结公益组织,拓展研修宽度。工作室积极联结公益组织,借助种类丰富的公益课程、平台、资源,助力成员开拓视野,走进名校,走近名师。两年来,我们链接了马云公益、上海火柴公益、一扇窗、一公斤盒子、壹基金等公益组织,为工作室成员找到更多高质量的公益研修机会和研修课程。此外,工作室积极寻找大型系列公益讲座,关注人教数字微服务、名师优课、学易语文等平台,使得成员足不出户,便可以常态化的学习、观摩高质量专家讲座。
3.融合送教下乡,夯实研修深度。工作室成员中有省、市级名师、县十佳教师,均承担着县教体局安排的送教下乡任务,我们变任务为契机,把送教当研修,将每月一次的线下研修和每次的送教下乡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每月一校行”的工作室特色共研活动。一次次历练,引领成员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走向纵深;一寸寸生长,工作室成员开始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
4.实施梯级培养,构建成长通道。工作室借助县教体局、教研室、进修校提供的成长机会和舞台,如新教师培训、名师大讲堂、全县研讨观摩课、读书会、合作办校交流等,构建出了“四位一体”成长通道。
除主持人承担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任务,工作室积极为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寻找适宜的成长平台,指导有余力、有能力的教师承担培训工作或者课堂展示活动。成员在这样深备课、高质量、高规格的教学展示过程中迅速成长,形成县域学科成长梯队。工作室参与讲座培训32场,送教下乡16次,省培、国培交流6次,受益乡村教师达5000余人次
主持人、教育局、教研室、市级名校名师“四位一体”的高水平的支持格局,有利于促使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发生质变,促进名师工作室和整个研修共同体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效用放大。
自工作室启动以来,始终围绕“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把服务教学作为出发点,把走进课堂作为落脚点,把共同成长作为突破点,把助力乡村教育作为着力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为县域地方培育“种子”教师,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2020年,工作室共计21人88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县级表彰,2021年,工作室共计24人85人次获得全国、省、市、县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