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小学语文课的分层次教学
作者: 凌玉娇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在此,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次教学问题做一探讨。
一、分层组合,定期升降
每当我接到一级新生时,我便进行一次入班考试,再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将其分甲、乙、丙三个层次,并以自愿组合,适当调整为原则,把三个层次的学生编成五个学习小组。为鼓励进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进行一至而此升降调整。
二、分层补偿,区别对待
为了学习新知识和缩小不同层次学习的差距,在讲授新课时进行分层次补偿。补偿是主要以课内为主,并把重点放在丙组,在补偿内容和要求上丙组学生以补知识为主,掌握字、词、句、课文的理解,达到准确的掌握知识,补上新课所需要的知识。乙组学生在补知识的的同时,重点指导学习方法和技能性训练,甲组学生则主要是帮助他们掌握段落之间的联系,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分层次
(1)课堂提问设计要有层次性。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的问题,如字词的解释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的学习兴趣。对甲层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还与他们较劲,故意为难他们他们,训练他们的学习能力。
(2)课堂练习设计要有层次。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巩固和发展,深化知识的作用。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即涉及到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三个层次的学生水平适应。
(3)教学目标分层次,处理好基本要求与拔高要求的关系。对于丙类学生,要求他们掌握字词意外,还要掌握基本语文基础知识,对于甲、乙两类学生除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掌握文字组织能力,课外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重视基本要求,结合拔高要求交错进行,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在选学一些内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分层次,处理好优生与差生的关系,语文大纲和新课标指出"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要将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语文才能。"我探索了"低起点、分阶梯、螺旋上升"的方法,即"分层整体"教法。这种教法特点,即保留了分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分"有"合"。
四、课后辅导分层次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做好课后培优补差工作。培优的目的,是让一部分有余力的爱好语文的一层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学困生的辅导,既要着眼于知识缺陷补救,又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绩。
五、作业布置分层次
在备课时,我时常设计一套既面向优等生,又不伤差生学习信心的练习。由此,给学生布置同一知识点时,各个层面都出一道题,让学生择题而做,这样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使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增强儿童的自主意识。
在“双减”背景下,要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