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英语活动,让学生更快乐地学好英语

作者: 黄丽芬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英语技能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但每周三节课,每节40分钟的时间,对于学习一门语言来说太少了。因为语言学习接触的频度比长度更为重要,而且语言的学习在于运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联系实际,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与环境,在课外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内课外均能与英语“亲密接触”。本文根据活动的目的,对以下几种课外英语活动进行阐述。

一、发展听、说、读能力为主的课外英语活动

(1)朗诵、讲故事。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我们可利用课本上的小诗、绕口令或者学生自己搜集到的一些简单英文小故事、小笑话,开展英语朗诵比赛和讲故事比赛,培养演讲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听众学生的听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英语歌曲、歌谣。英语歌曲、歌谣有它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旋律,听起来悦耳,唱起来入味。英语歌和歌谣中蕴涵着巨大的语言潜能和英语实践机会,使学生感知力、记忆力、理解力、想像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英语歌和歌谣这种艺术形式,可以给学生以美感教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的目的。在我们的英语课本上就编辑了不少简单明快、琅琅上口的儿歌,如:《One apple a day》、《Ten little Indians》、《Catch a fish》等等,学生几乎一听就会。

(3)看英语动画片、读英语书报。英语教学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资源,如电视、录音、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组织学生看一些英语动画片,如《猫和老鼠》、《天线宝宝》等,指导阅读英语书报,如《现代小学生报》的英语版,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之余,还可增长学生的见闻,开拓视野。

二、发展口语交际能力为主的课外英语活动

谚语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有些学生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但真的把语言实践到真实情景中时,他便成了“哑巴”。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英语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1)角色扮演。英语课文中编入了一些大家都较为熟悉的小故事,如《Mr.Fox and Mr.rooster》、《The rabbit and the tortoise》。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扮演文中的角色,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2)情景交际。在我们的学习内容中,有不少是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如购物(Shopping)、值日工作(On duty)、生日晚会(Birthday party)、各种中西节日(New year、Christmas、 Teacher’s day etc.)这就为我们的情景交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例如我们在学习了用英语来购物后,就可以模仿购物的情景,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商店,学生自已变成“售货员”、“顾客”进行“货品买卖”。

三、发展智力、展现才能为主的课外英语活动

(1)英语墙报、手抄报。由学生自己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自己编辑处理信息、自己设计、排版……每月评选一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了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小展览。小展览的内容可以有很多,如:整洁工整的英语作业、配以英文解说的家庭成员照片、想象丰富的美术作品、自己DIY的纸造型、木头娃娃、橡皮泥作品等等。在展览过程中,让小作者们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作品。

四、组织英语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为了丰富英语教学的内涵,延伸英语课堂教学,在组织各种英语活动时,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新课标强调学习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设计课外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2)实践性原则。教师所组织的课外活动要具有实践性和可行性,不能只侧重表面的五光十色,而忽略了实质性的东西。开展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而不仅仅是学习一些死的知识。

(3)趣味性原则。小学生对一切事物新鲜好奇,但他们对任何事物的注意力也难于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课外活动总是同一个脸孔出现,学生是很难保持对它的兴趣的,所以,在设计各种课外活动时要注意它的趣味性原则。

总之,丰富多样的课外英语活动,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外英语活动是转变英语教学方式的重中之重,也是师生双边互动的重要纽带,同时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的能力都有切实可行的意义。所以,作为小学英语教师,我们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他们参与课外英语活动的兴趣,在课外英语活动中不断获取对英语交际能力的自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