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研究
作者: 曾本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1年7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开启了减负双向治理新时代。“双减”政策是我国教育模式的重大调整,是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是学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科学定位和整体优化。“双减”政策的发布和实施代表着我国教育改革迈入新阶段,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培训治理迎来了新的政策思路和格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在校内“吃饱”“吃好”,才能减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可以指导小学数学教师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在此,笔者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提质增效作了一定的研究。
一、践行双减政策,转变数学教学理念
数学教师想要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了解当下最新的教育政策时十分必要的。“双减”政策主导了小学教育的大方向,而相关教育文件的下发,更加具体地指明了小學数学教学的改革举措。教师应当顺应政策指导,积极转变自己的数学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轻负担、高效率”的学习体验。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数学教师,更要积极了解“双减”政策,由此实现教学理念的“扬弃”,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混合运算”这部分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采用科学高效的办法为学生讲解这部分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先审题,再计算,按照正确的运算顺序完成相应习题的计算。当然,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需要考虑作业难度和作业量,保障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全面发展自己。当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再政策的影响下,转变教学理念时,有利于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学生成长,且不会造成过重负担的作业安排。
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提质增效
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很少,因此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够成熟,在课堂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地学习。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应该采取更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进而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元、角、分”小小商店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学生的年纪较小,并且很少接触社会,很少有独自购买商品的经验,所以很多学生对于元、角、分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容易混淆,尤其是涉及到人民币的换算,更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题。这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中小小商店的内容营造生活中购物的情境,使得学生真正的接触人民币,并且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关系。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我们班的学生小林想买一支铅笔,一支铅笔的价格是1元,而小林手中有多个一角、两角和五角的人民币,他应该怎样付钱?”通过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探究讨论中。因为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距离感,正因为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所以需要运用生活化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落实方法指导,强化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想要真正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真正理解“学”字含义,由学习“被动者”向学习“主动者”转换,保证其核心素养得到充分训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做好方法指导工作,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例如,一教师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圆的概念以及圆心和半径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方法指导,以此来维护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此,教师先要求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圆,确定圆心位置所在,强调圆心只能是一个点,此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便会找到圆心,该教学过程还能起到强化学生记忆的效果。接下来,教师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中画出几条直线,引导学生辨认直径和半径,提升教学效果。
四、丰富作业形式,优化设计数学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的目的应该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将数学作业融于生活动,融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1)前置型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已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前置型作业是指教师预先设计探究性问题,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进行自主探究。设计前置型作业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为新知的探究做好准备。
(2)实践型作业,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围绕现实问题,我们让学生动手实践或是实际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后,设计“找找生活中的数字”实践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通过有趣的找数、认数活动既巩固了10以内数字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对数学的热爱。再比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后,设计“家庭作息时间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作息时间表,既巩固了时分秒的知识,又能引导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3)复习型作业,整体建构知识体系。复习是学生系统完善、深化知识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巩固、内化基础知识,建立网状、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设计复习型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中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会更全面、更系统地思考问题。设计这样的复习型作业,一方面可以使原本散乱的知识变得清晰、完整,从而使复习更形象化、生动化,提高复习的实效;另一方面将单元内容进行结构化重组,能使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条理化、结构化的思维。
五、开展教学反思,有效完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教学反思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纠正”作用。小学数学教师每一次开展教学,都可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同的教师对于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内容不同会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而部分教师则会针对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当教师组织学生主动开展教学反思时,就有机会及时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及时进行纠正和完善。可见,小学数学教师持续开展教学反思,有助于推动数学教学进一步发展。例如,当数学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采取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年、月、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教师讲解完这节课的内容之后,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也需要站在第三视角来审视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当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发现这些问题时,就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调整来解决问题,有效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六、注重合理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基于“双减”政策下,为了达成小学低数课堂的提质增效,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的教学评价环节,要合理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做出全面的分析,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多角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比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好胜心很强,当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应该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及时评价。比如,可以在学生的作业后画上小红旗或五角星等,当作对学生的肯定和奖励;一周下来,让学生比一比谁得到的小红旗或者五角星最多,教师再给予“游戏过关升级型”的肯定和表扬,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提出问题,每一周提出有效问题最多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表扬。对于其他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采取激励性的评价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认真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引导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刚步入正式学习的轨道,刚起头儿,小学低数教师应该树立“一个也不能少”的育人理念,真正的实现小学低数课堂的提质增效,扎实落实“双减”政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总而言之,由于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极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需要做的不仅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加需要注重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课堂上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案,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深刻认知、理解并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进而更好地达到“增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