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策略探讨
作者: 魏淑婕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技术被广泛运用到课堂上,成为教师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工具。然而就现下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于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仅仅停留在PPT讲课上,没有深入挖掘其功能,现代化教育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新形势下,教师应深入探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构建更加生动、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案,推动高效课堂构建。
一、利用现代化技术指导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听课的起点
课前预习至关重要,小学生基础薄弱,认知水平有限,所以他们的听课起点低,而课堂上知识密度大,学生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问题,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习也十分费力的局面。然而,很多小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预习,一些学生将预习视为完整地浏览一遍课本,还有一些学生将预习视为做课后习题,所以预习质量参差不齐。信息化时代下,教师可以利用腾讯会议、钉钉平台等提前将微视频、导学案等资源提供给学生,让他们线上自主学习。如学习《望庐山瀑布》古诗词前,教师将这首诗的朗诵视频、解读视频等资源提供给学生,同时附上学习任务单,要求他们依据这些资料自主学习,以此提升其听课起点。经过课前预习后,学生上课时就能轻松跟上教师甚至配合老师,从而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工作。
二、利用现代化技术创设直观情境,赋予课堂生机与活力
小学生形象思维强,对于动态的、色彩感较强的画面比较敏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此为着力点创设直观情境。一方面,这样的情境能够解决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造成听课效率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形象生动的文本形式相较于枯燥的文字更让学生感兴趣而且更容易理解,课堂也更富有生机与活力。例如,在上《开国大典》一课时,由于小学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画面,仅仅靠课本上的文字以及插图很难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很难体会到当时群众激动的心情。故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纪录片,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影像资料感受到当时热烈的气氛、壮观的场面与群众热烈的呼声、激动的心情。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对其中的思想与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利用现代化技术延伸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与思维
资源共享是现代化技术的特色与优势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补充,以此开阔学生视野与思维,促进他们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在分析人物性格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进一些《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诸葛亮、周瑜的经典故事,如诸葛亮的火烧新野、舌战群儒、空城计等,曹操的疑心杀亲友等故事。这些课程资源的介入与书本上的内容形成补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草船借箭》中几个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拓宽其视野与思维。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活力,对于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以及提升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客观分析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并利用现代化技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创设教学情境、延伸教学内容,从而推动高效课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