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

作者: 邵惠娟 唐伟涛

我们通过将思政课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营造生活化思政课堂两个主要途径,来实现用思政小课堂撬动社会大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营造生活化思政课课堂

(1)多形式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实效,学校在培训平台搭建、培训内容设计、培训课时要求等方面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学校建立以岗前培训、日常培训、校外培训、调研实践、思政课教师沙龙为主要形式的校级、年级、学科组三级校本培训体系,通过理论讲授、沙龙交流、参与体验、案例模拟、网络教学、小组研修等形式进行培训。授课教师由党支部统一安排,思政课教师每人每年校级培训必须达到18个学时。

(2)拓展教育资源,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而是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比如,可邀请党史专家、抗疫先进个人、科研工作者、脱贫攻坚楷模等走进思政课课堂、加入育人队伍,结合工作实际,以生动事例、鲜活故事共同讲好思政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要走出校门,接触社会,逐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要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开展与家长共讲家风故事等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感悟一代代中国人把小家融入国家、把小我融入大我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3)联系生活实践,推进思政课课堂内外一体化。学校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深化主渠道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完善“问题导入、情境再现、实践提升”的教学模式,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打磨优质课,探索思政课个性教学法。

建立课上课下联动机制。学校创立了“红领巾讲坛”“先锋班”,校领导、党员教师为学生上思政课;定期举办“开学第一课”“上好最后一课”等活动;开展“诚信档案”课、“诚信教育宣传月”活动、学生诚信档案评价奖惩机制等为一体的诚信育人品牌,打造“知行合一”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品牌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将思政课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我校提出“一挖掘四融入”,实现二者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一挖掘”,即挖掘隐形思政元素。“四融入”,一是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融合,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活动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学生能亲身体会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四是在活动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明确目标,挖掘思政元素,融合教育等方法,最终达成效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思政课融合为例来说明:

(1)“一挖掘”。即挖掘隐性思政元素。梳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课程改革内容及目标,开发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知识,通过典型案例中融入隐性思政元素,基于此,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四融入”。①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并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直观地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提炼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和社会价值,努力挖掘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将其嵌入教学设计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进行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得到拓展,形成 “大思政”格局下学科特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的融合。宏观上要体现时代特色,紧扣国家发展形势,紧贴时政新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雄事迹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同时,感受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价值观认同感;微观上要把学生自身、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纳入到课程设计中,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学校归属感和家庭幸福感,使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②在活动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在活动内容中,细致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育人功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学习强国、教学网站等多种平台搜集教学资源,补充思政元素。结合实际教学需求,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地观摩教学法、虚拟实践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要紧贴课程实际内容,分析教育实践与思政课程融入的难点,提出解决策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率。灵活运用思政元素融入方法,要善于把理论融入教学实践,用实践明晰道理,让道理赢得学生认同、引发学生共鸣。③在活动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运用社会资源、生活资源、自然资源等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作为主体能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教育、陶冶情操、提升思想认识,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在社会服务类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养老院,在学生了解敬老院相关知识、为老人献孝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在学生围绕着老人聊天,关心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体会到老人的孤单寂寞,激发出内心的爱心和对父母的关心,培养出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