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邵晖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小学数学老师反映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的比以前更有兴趣、更能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学习困难,不能跟上教学要求,成了所谓的“学困生”,享受不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和教师都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往往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文结合我自己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和进行转化的对策:

一、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缺失造成的学习困难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因为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造成学习困难。建构主义教学论把“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看成是其“灵魂””。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非常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特别强调了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小学数学中很多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早有了一定程度的经验。

在小学数学中,容易因为生活经验缺失造成学习困难的学习内容还有“千克、克、吨的认识”、“周长”、“年、月、日”、“可能性”等等,如何帮助因生活经验缺失而形成的“学困生”,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二点:

(1)对于与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开学初就罗列出来,请家长就这些内容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多接触,积累生活经验,为后面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此外,利用家长会等机会,让家长知道新课程下的数学学习理念,知道孩子数学学习同生活经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课堂学习有关,让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对孩子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一对数学课堂中的“伴侣”,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减少“学困生”的产生。例如在教学“吨”这一概念时,我针对班里学生农村的多,家长搞货运的多,主要通过粮食的多少、车辆载重量的多少来帮助学生掌握“吨”。

二、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要求过高,偏离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在教学中,经常见到老师提出的教学要求大大高于《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的现象,例如“20以内加减法”按标准要求每分钟只要能完成8—10道题就可以了,可是几乎每位教师的要求都比这个要求高,在一些教师的眼中每分钟只能完成8—10道题的学生就已经是“学困生”了。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考试成绩在八十分以下的学生已经不多,但在教师眼中的“学困生”却在增多。家长巴不得自己的孩子每次考试都得第一,教师在巴不得个个学生都能考一百分,对所有的孩子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目标,而又在教学中把一些不能达到老师制定的过高目标的学生当作“学困生”。

三、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

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在心理学上已经被证明,在很多场合人们却回避这一事实,但是这一客观事实是不以我们的好恶而能改变的。

在智力因素上,还有部分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是由于学习能力缺失造成的。学习能力缺失,也已经由心理学研究所证明,“智力不仅在个体间有巨大差异,而且在个体内也有重大差异”“有些学生许多学科都学的很好,但就是某一门课学不好,甚至只是某一门课的一个部分学不好,这不能用动机、性格、兴趣、非智力因素来解释,原因是它在学习能力上有部分缺失”[1]。这种情况在我们数学教学实践中其实经常见到,例如某个学生语文等学科都学的很好,而偏偏数学学不好,我们常常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找原因,会认为这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学习数学不认真,或者在其他的方面找原因,而没有在智力因素方面去找,结果不能正确地找到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不能及时采取适合的对策,因此造成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

针对学生在智力上的差异造成的“学困生”,在转化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教学内容上帮助他们降低难度。某些数学问题是非常抽象的,“学困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何降低难度,将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是帮助“学困生”学习的最好方法。例如可以举例子、动手做一做等。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要放慢速度,增加复习回顾的次数,重点处及时释疑。正常学生一节课能学完的内容,“学困生”往往需要几倍的时间,所以教师对他们不但在课内要多加以关注,而且在课外也要下足功夫,经常单独辅导。

(3)对“学困生”要降低目标要求。在作业、测评、激励等方面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分类推进。

最后,我认为解决“学困生”这个棘手的问题要抓住三个字,一是“早”,二是“准”,三是“恒”。

“早”就是发现“学困生”要早,不要等某个学生学习成绩落下一大截了才发现他学习上有困难,要从每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业情况,甚至表情上去发现学生学习上是否有困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对“学困生”要以“防”为主,在日常的教学中防止“学困生”的出现,防微杜渐,比等出现“学困生”再去转化要简单的多。

“准”就是要找准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每个“学困生”的成因是不同的,有的“学困生”的成因可能还不止一个,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成因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果在“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不能抓准学生的心理特点,违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必然会事倍功半,取不到理想的效果。

“恒”就是转化“学困生”要有恒心。“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们要天天做,日日做。小学生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学困生”转化工作容易出现反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做到不气恼、不灰心,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及时给学生以鼓励,使他们小步前进,逐步避免反复,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学习成绩提高会很快,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份十分艰巨的工程,我们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才能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皮连生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1] 《智育心理学》,P383,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皮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