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职业教育模式 ,为特殊学生插上自立的翅膀

作者: 张慧丽 朱言璋

当前,我校学生以中、重度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为主,这些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远远低于正常儿童,单纯的知识教学,学生毕业之后没有一技之长,就业困难,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很大的负担,走上社会后受到歧视的现象也频频发生。《“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指出“培养残障儿童一技之长,促进其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增强家庭福祉,努力使残疾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特殊学校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生活适应能力为基础,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具有健全人格、身体健康、适应社会发展的初中级复合型实用人才。

为适应教育的发展,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特殊学生职业技能,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参与就业、独立生存奠定基础,为其插上自立的翅膀。

(一)完善特殊教育职业课程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经潍坊教育局批准,学校成为第一批增设职业中专的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残疾学生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一贯制教育。

1.因人而异,分层设置专业

学校通过社会调查,确定有市场、有前景、有条件的职教项目,根据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因人、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

2.因材施教,完善校本课程

学校开设职业教育,没有先例可借鉴,没有配套教材。针对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成立以骨干教师为主的研究团队,不断开发、完善一系列职业教育校本课程,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3.多措并举,培养师资队伍

为满足特教中的职业发展需要,学校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努力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专业化、高素质的特殊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通过聘请企业师傅、联合企业办学、“请进走出”等方式等方式,开展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本校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4.筹集资金,建立实训车间

学校多方筹集资金,完善相关设施设备,相继建立中餐烹饪、汽车美容与装潢、蛋糕房等实训车间。实训车间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以方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一技之长。

5.跟踪调查,关注后续发展

学校为每位毕业生建立就业档案,并建立定期回访制度,以保证实时了解学生的生活、工作动态。在跟踪期内,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困难,进行及时指导,并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同时,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情况及时进行汇总、分析,也便于指导学校后续的招生专业设置、专业方向。

(二)家校共同携手,共促特殊学生自立能力提升。

一是成立家长委会。学校成立中职部家长委员会,在设置专业时,广泛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依据学生所处地域的产业特点、企业用工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专业。同时,也便于家长对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了解和监督,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家长监督训练。我们通过家校联系册、与家长面谈等形式,向家长适时通报学生生活自理课的练习内容,家长在家督促、鼓励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树立自我服务的信心。

(三)凝聚社会之力,为特殊学生走上社会铺平道路。

一是呼吁社会支持。学校联合残联、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机构,成立支持性就业实习平台,实现企业、学生双向选择,初步建成特殊学生职业教育支持系统。指导特殊学生就业,企业根据学生现状和自身需求,推出合适岗位,帮助学生顺利走社会。

二是建立实训基地。实习基地是学生通向职场的桥梁。学校采取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等方式,建立三个实训基地:昌邑宾馆、集贤养老院及富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国家给予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与接纳残疾人就业的企业挂钩联系,共同合作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就业培训。实训基地建立,也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生活,进而为将来就业和实现社会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后,我们将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摸索前行,不断丰富符合特殊学生实际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只有将职业教育发展同特殊教育的发展联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一批“自食其力,残而有为,适应发展”的特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