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文化意识的思考

作者: 向国彬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教学旨在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 》要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中学生获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文化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笔者现就新课标高中英语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文化意识作了一定思考。

一、正视高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学生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的问题做具体分析,主要指出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1)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的意识相对较弱。虽然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各级学校也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对于高中学校而言,由于受到高考压力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的时候,对成绩的重视有所偏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教授学生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造成学生的文化意识较弱,不利于学生对高中英语的深入学习和应用。在我国,不少的高中存在着教师文化教学意识较低的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高中英语语法、词汇、阅读等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生英语文化教学,使得学生对英语文化了解较少,影响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文化差异。由于汉语与英语的形成方式和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使得这两种语言文化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也是语言文化教学中的重要切入点,在进行英语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这种文化差异,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文化差异中找出学习英语的好方法,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但在现实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的进度,过度重视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使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就不能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英语文化学习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英美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比这两种差异使得学生从中能够抓住英语学习的技巧,寻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大大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3)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意识的忽略。高中时期不同于初中和小学时期,学生需要在高中生活中经历比较重要的高考,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遭到来自父母、朋友及老师的压力,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重视对自身学习成绩的提升,而不注重能否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学习到知识,能否在生活中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可见,这并没有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不利于对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和高中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为了实现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就应当加强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首先,认清英语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的关系。英语语言教学是基础,文化意识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是高中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引导学会自觉地运用文化对比与语言对比掌握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其次,提高引导学生分析、把握文化差异问题与文化冲突问题,将文化意识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将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英语的语音、词汇与句子等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隐含在英语语言结构之中的文化内涵,促进学生文化意识的养成。第三,合理制定教学设计。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当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应当从文化知识的引导逐步深入到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的引导。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实际语言水平,将文化意识教学内容进行有序排列。充分挖掘高中英语教材中承载的文化意识培养内容极,注意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将教材中蕴涵、注释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

三、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

学生是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积极性。语言的应用和跨文化交流是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意识养成的兴趣。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水平是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教师围绕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个中心,指导学生牢牢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通过语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的理解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语言知识中蕴含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加强英语运用和跨文化交际的引导,激发学生运用英语的渴望。

四、创设真实英语文化语言环境

高中英语老师要为学生学习英语扩大实践途径,要尽量营造一个英语交流的环境,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交际的场景,对于英语文化的感受才能更加深刻。在英语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更好的融入进去,他们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文化的环境也决定了语言的运用与发展,社会、语言、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因此,中学生除了在课堂学习英语文化外,社会也是一个非常宝贵知识宝库。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社会资源,我们都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的探索,以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加强学生与外国友人接触的机会,让他们能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学生便可直接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学习到很多课堂所学不到的知识,更有利于了解英文国家的社会背景。

五、丰富高中英语文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和理念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为了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教师在注重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要不断丰富与创新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将文化意识提升践行到实处。文化知识传授、文化旁白演示、文化差异对比,文学作品分析等是相对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例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通过对比中外文化差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以“Friday”和“Sunday”为例,在西方国家中“Friday”意味着灾难,因为礼拜五是耶稣的受难日,故与其相关的短语大多具有贬义色彩,如“Black Friday”译为“黑色星期五”,而在中国星期五则没有这么多的讲究。再如,“Sunday”,因周日是耶稣重生日,故该词汇多了更多褒义色彩,与之相关的词汇也大多积极意义很强。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文化意识逐步提升。

六、引进课外文化素材

利用各种途径,寻求紧扣教材或者与教材互补的素材,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注重文化的生成性;并且以英语教英语思维,以英语教英语文化,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既能达到应试的目的,也能促进学生多元和理性文化意识的形成。大量最新的和过去的文化素材,包括文章、诗歌、音频和视频等,根据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进行适当地选择;同时,网络上现成的资源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已经被整理成具有较强应试的内容,二是保留了原滋原味而未改动的资源,如英语教师网、英语之家等网站属于前者,另外以VOA、BBC、Chinadaily等为代表的网站属于后者,当然,还有包括TED等较为著名的视频素材等,对于学生了解更为广泛和时尚的全球文化较有帮助。仅以VOA为例,里面包含了科技报告、今日美国、经济发展、美国故事、美国总统、美国历史、世界新闻等板块,主要以音频、文字和搭配图片的方式呈现,为学生呈现最原始的英语和英语文化,有利于学生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触摸最地道的英语文化,避免文化解读的误导和生硬。

七、发展文化活动课程

课程活动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真实的活动就是情景教学的载体。除了在课堂上采用对话、表演、脱口秀、拼图等常规小型活动,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动员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例如校园英语电台,电影配音大赛,经典剧本表演、时尚英文海报、国际游学、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外教进课堂。模拟联合国(Model United Nations)在一些学校开展得较为顺利,高中生扮演不同国家或者团体的代表,根据规则,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从活动准备到结束的时间越长,学生对于此活动承载的文化浸润越深入,而此活动对于学生意识的塑造也越强。情景设置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而真实情景则是判断文化意识培养效果的最直接现场。

总之,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循序渐进、贯穿始终。现在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跨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许多专家也正在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研究。新课标提出并强调了文化项目,涉及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内容。这些都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新的认识和了解,极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把文化因素融入高中英语教学中,从而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目的,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