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观数学全书教材把握数学单元脉搏

作者: 杨洁

摘要:准确把握单元教材脉搏,整体解读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当教师拿到教材时,不要急于备第一课,应该先总览全书,厘清目录中的脉络,找出单元间的联系和区别,钻研教材编排意图,这样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单元脉络  整体解读  教材

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教师在教授数学新知前,要先把握整体脉络,统观全册内容,厘清各个单元的联系与区别,深刻整体地解读教材。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学为例,教师通过解读数学教材,将教学内容以一种更高效的、有趣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呈现在每一节的数学课上。

一、读懂单元内容,领悟编排意图

数学是一门承上启下、前后内容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度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编排目的,厘清单元脉络,更好地进行新知教学。例如,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共有7单元,各有联系,环环相扣。第一单元是小数乘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教师应当把握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从旧知引新知,从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设想小数除法是不是也可以从整数除法中得出计算方法呢?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解答,印象自然更深刻,效果也会更理想。

二、把握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呈现的是高度浓缩的素材,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里面也涵盖了很多知识内涵需要解读,建构时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等,而这些也构成了小学数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做好以下几点:(1)备课时,深度解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要钻研教材,观前顾后地构建单元体系,结合学生实际,找出关键,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2)教学时,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善用知识迁移,横向对比。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首先出示例题:“大家看这个算式,150÷5=30,能不能告诉老师,150、5和30分别叫什么?”“被除数、除数、商。”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那大家还记得商不变的性质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看看它和商不变的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看以下两个分数……”教师通过回顾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先唤醒学生旧知,活跃学生脑中的思维,再通过旧知迁移到新知,有对比、有联系,实现整体建构,学生学起来也就更容易和轻松。

三、挖掘例题价值,提高育人效果

数学课本上很多教学例题表面看知识点很简单,但在考试或习题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却比例题要有深度,涵盖面更广。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62页例题3:小明家贮藏室长16dm,宽12dm,如果要用边长是整分米数的正方形地砖把贮藏室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必须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教师和学生讲到运用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之外,也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装瓶子问题。方砖可以按需要切成各种形状,但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不能分切的,如当遇到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0、8、7dm的盒子里装棱长是4dm的正方形盒子,要怎么装?装2个有剩余,装3个装不下。这时,教师要教授学生去尾法,因为不能将盒子切成两半,只能剩余空间。所以在备例题时,教师应当深度挖掘内容,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四、把准习题尺度,实施有效训练

小学生的大脑思维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面对思维逻辑性比较强的数学学科,单纯地接受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很难让全部学生都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而传统的“题海训练”只会让学生感觉疲惫又无法达到理想效果,更别说推理、抽象、建模等思想方法的渗透。因此,实施有效的单元习题训练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业尽量做到分层次、分难度、有梯度。全班不可能每个学生掌握情况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布置很难的题目,基础差的完成不了;布置很简单的,基础好的觉得没有挑战性。因此,教师可以分两种作业布置,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身所学知识的价值。

五、做好充分预设,静待精彩生成

数学知识并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这样掌握的知识也是死知识。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有充分的预设。通过对教材深度解读,准确制定教学目标,对课堂上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预设而进行教学设计,用高质量核心问题驱动课堂教学,在师生真诚互动中让数学知识教与学真正发生。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读全书,准确把握各个单元的脉络,找出联系和区别,更好地在课堂上将知识以一种更高效、有趣味的呈现给学生。

参考文献:

[1]李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2020(01):27.

[2]吉文山.浅谈如何构建小数数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2021(02):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