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心设计把握课堂深度,全方位感悟“周长”
作者: 李志侠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也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科研课大赛的听课观摩活动。这是一个提升专业素养的机会,也是向高校课堂迈进的平台。
《周长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周长”的教学对“周长”留下深刻的痕迹。
一、 在意义理解中“周长”,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对学生而言,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师和教材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充分经历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体验中逐步感悟知识。
在课的开始,教师与学生“聊课”,“看到周长的认识,你想学到周长的哪些知识”,通过聊课,明确这节课研究的2个大问题:1什么是周长 2怎样测量物体的周长,直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另外也为接下去的教学做好准备。
但在具体的事物图形中,学生并不能明确指出周长,或是在现有理解的程度上难以真正明晰。熊老师出示一个具体事物——树叶,问它的周长在哪,让学生上来描一描。由于学生在指的时候总会偏多或偏少,教师又进一步让学生观察再请学生上来指、绕,使学生明确从一个起点开始,要绕回到这一个点,不多不少刚好是一周。这是感性认识的又一个层次。
接着教师将钟面一周长画在黑板上,将它画下来就是一个圆形,同样的,如果把数学书封面一周画下来就是一个长方形,由具体的事物引入到图形的周长上,这是认识的第二个层面。再接着教师设计了辨析周长的活动,教师并不单一出示能够找到周长的图形,同时也出示了角、直线等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能找到周长的,使学生明确只有封闭的图形才能找到周长。
由此通过环环设计,步步引入,使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知道了周长的定义,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学生真正进入到数学学习的深度上来。
二、在辨析中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在本节课中,教师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探索发现中明晰知识,深化课堂。利用“熊大,熊二比赛跑步”的情境,谁跑得快?怎样跑才是按要求跑的?在辨析中理解“操场一周的边线长度就是周长”,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一切活动的设计与展开总是围绕着学生,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为主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走进了学生心灵。
教师能同时出示不同的资源,生成错误,又在错误中明晰知识,使错误资源成为知识延伸的突破口。呈现半圆、三角形、正方形和一个角,提问这些图形有周长吗?学生自然而然能想到这个直角是没有周长的,教师马上又问到,怎样才能让这个图形有周长呢?教师又一次让学生上来指指,学生在指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多种方法,既可以变成长方形,正方形,还可以变成不规则图形。教师始终引导学生把握了一个原则,必须重新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才能找到周长。又一次在思辨中,学生有了深入认识,将起先的理性认识提高到了实践的飞跃。整堂课中,教师总是在这样一步步给出不同资源,展示错误资源,让学生思辨,进一步深化课堂,提升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在领悟中获得提升。
三、在变与不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熊老师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总是在一个个变与不变的活动中,将数学思想涵盖在其中,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在交流周长测量方法时,熊老师出示了一个树叶,问怎么测量它的周长?学生提出可以用软尺量曲线,教师又问如果没有软尺呢?学生想到可用绳子先围出长度,再量绳子长。教师用绳子围钟面一圈进行演示,问学生在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提出要将线拉直了量,教师适时提出“化曲为直”。如此,在一步步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显得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这就是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将思想涵盖在学习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在拓展运用中,老师出示了小动物的家的长方形,这是孩子们经常见到的,喜闻乐见的图形,哪部分围的周长长?学生自然而然:(面积大的)再让学生指一指它的周长在哪?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变”与“不变”的设计总是让学生在思辨中获得感悟,周长没有变化。在数学中变化与不变化是那么一件神奇的事,变能变出数学味,不变能辨出数学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谓学得有声有色。。
小课堂,大世界,它包含着学习的机智、合作的智慧、思维的方式、积极的情感。这一课中,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设计问题,把握课堂,每一个细微之处教师都关注着学生,注重学生的理解和认知的提升,而不是使课堂显得走过场,学生是真正“理解了的学生”,知识是真正的“被感悟和提升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