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作者: 赵青秀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更加习惯于将课文中隐藏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分层的分析解读,或者将语文知识表现为一张张试卷,进行着机械重复的训练,这样不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更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与鉴赏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语文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多媒介获取信息,提高文化品位,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中国古代作品,读懂文章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注重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阅读论述类文本,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之间的联系。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可见,新课标高度重视语文阅读。在此,笔者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大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强制”,高中语文阅读的主体在学生,只有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性阅读、创新性阅读。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文中的素材,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满足学生好奇与求知的心理需求。以《将进酒》为例,通过朗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从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旷达情怀及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情感,同时,这首诗语言豪迈沉着,奔放跌宕,气象不凡,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能充分地感受到汉语语言和形式之美,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激发也是新课改提倡的追求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利用素材充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好高中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优美或者包含感情的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情感氛围
一般而言,在集体阅读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往往处于潜藏状态,学生的自主意识与个性不能充分发挥,而阅读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在阅读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即读者独立接受与驾驭课文的自主意识。有效的语文阅读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与心智活动,在感知与理解书面符号中掌握事物的本质及其意义从而实现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主动去读、专注去读。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越高,其个性越能展现出来。如,一教师在教学《我与地坛》时,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来展示残疾人奥运会上运动员努力拼搏的竞赛场景,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的顽强拼搏精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又能很好地把握主题。教师必须依据语文教学内容及情感思想创立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将课文中景象及人物形象有效呈现出来,并传达课文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景象,体会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教师可以利用古代诗词来描绘和歌颂春天,杜甫曾描绘的春色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王安石描绘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卿严重的春景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这时学生们满怀情绪,纷纷回忆与春天有关的诗词。
三、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力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偶尔也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是围绕着知识的灌输而进行的。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课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亲身的体会而无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无法感受到作品的精髓。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他们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能更加深刻地体会文本的精髓和人物的特点。倘若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就不能理解文本的深意。如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讨论,进行移情体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探究个性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讨论,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可以理解文章的思路,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的阅读就是让学生得以自我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在阅读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同学们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习惯。在阅读学习中,要给予学生真正的阅读权利,老师要尽快从一个灌输者、教学者的身份转变,只是担任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与阅读空间。尤其是一个富有情节性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把握,自己去理解甚至去表演。如《雷雨》一文,这是一个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去阅读理解,去发现文中那十一个“哦”所体现的周朴园的不同情感,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让他们自己将文章表演出来,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体会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
四、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
阅读的过程是阅读者自身走进文本,依靠自己的修养和心智,通过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从而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核,实现阅读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贴近文本,让学生们通过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从文本当中真正有所领会、有所思考。另外,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差异性阅读。在文本解读时我们必须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及知识的不尽相同,对文本解读和建构也会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引导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也许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或是稚嫩的,不成熟的,甚至是不完全正确的,对于这些,教师应有包容接纳的胸怀,通过赞赏鼓励、深度剖析及智慧引导,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得以不断修正和完善,使学生的心灵和得以熏陶和净化。如在教学《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时,有学生看到课后练习题一中的“淡淡的忧愁”,就提问:他为什么忧愁呢?老师适时抓住此契机引导学生自己找答案。在讨论中,出现了很多答案:经济上有困难、身体不舒服、工作不顺心、家庭不如意等。学生的解读异彩纷呈,面对这些答案,老师或加以赞赏,或加以点拨,或互动辩论,引导学生挖掘课文寻找答案。当然,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也要注意以文本内涵为核心,而非任由学生天马行空,任意发挥解读。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阅读教学也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研究,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