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英语课堂
作者: 马素芬学习语言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应用,英语在全球的地位不言而喻,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我们的汉语也必将会在国际舞台上占一席之地,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会越来越受欢迎。学会用英语去传播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所以提高中国人的语言和文化自信应该从英语教学中开始渗透。下面是作者对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的总结:
1. 利用教材中对西方文化的介绍进行文化对比,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津津乐道于盛大的“圣诞节”、浪漫的“情人节”和搞怪的“万圣节”,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描述解释负载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话题,如“清明节”的神圣肃穆,“端午节”的来龙去脉和“七夕节”的唯美浪漫。为了改变这种现象,例如,作者介绍万圣节的来源,运用了fall on,include,originate from,be celebrated by 等重要词组,作者要求学生运用这些词块写一篇介绍中国中秋节的文章。再入必修二第四单元Reading and Writing 是介绍Ireland的文章,文章写的很美,作者把文章挖空先让学生体会这些表达的美,让后让学生组织一篇文章描写中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且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远远超过了平时沉闷的学习状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巩固复习了本单元的重要的知识点,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和学习。
2.选择基于传统文化的网络美文。新时期下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期中不乏大量的外文资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搜索并利用网络中的优质英语资源对现行教材进行补充,丰富英语课程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思维。我国许多报刊都建立了公开的英文网站,如“中国日报”、“21世纪英文报”等。这些国内网站里的大量文章都介绍、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选择这样的文章作为教学教材,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且网络美文关注社会热点,其所含文化内容丰富、可读性强以及可供灵活选择等特点可以成为英语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了解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要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只讲解语法与单词的方式,教师应该更注重创新教学形式。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包含优秀中国文化的电影和视频给学生观看,像《花木兰》、《功夫熊猫》、《Amazing China》等;也可以播放一些关于中外交流的视频,让他们在对比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他们的爱国感,让学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也明白外国文化的两面性。同时,教师积极创建多种形式的趣味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把一些中国纪实片片段改编然后角色扮演,等等。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的现实,教师平时必须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跨文化素养,才能做到在课上各个环节适时引入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