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中学语文课堂中隐性课程的构成
作者: 高红娟 曹杰峰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与“显性课程”相对。中学语文课堂中的隐性课程涵盖范围很广,几乎涉及到课堂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和课堂中师生的各种言行。课堂中,除了教师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外,还存在着许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隐性因素:
1.课堂的物质环境
语文课堂的物质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精神状态。经过精心布局的教室,桌椅整齐,花草茂盛,墙壁上的名言名画,黑板报上的诗文、格言,课桌上的座右铭,都无声无息地激励着课堂内的每一位学生。和谐、文明的环境,足以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精神愉悦,健康向上。
2.课堂里的学习氛围
课前精心组织的各种语文活动,如古诗词诵读、学生即兴演讲等,创造了优美的语言世界,营造出语文学习的浓厚氛围。教师富有创意的课堂导入、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不时穿插的语文活动等,都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教师的人格力量
语文教师高尚的人格,民主的作风,饱满的情绪,绘形绘情的讲解,抑扬顿挫的朗诵,声中有画的讲解,鲜明直观的板书,形神毕现的笑貌举止,鼓励的眼神,信任的微笑,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极大地增强语文学习的吸引力。
4.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融洽,学生会对学习表现出更浓厚的兴趣,有更多自由表达的行为。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抵触情感,不但影响其学业成就,还会造成心理障碍等不良后果。
5.互动的生生关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与切磋,使彼此开阔眼界,获得发展。语文课堂中,学生间创造的关系氛围,也是潜在的教育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6.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会积极地自我组织、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这种积极的隐性课程,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路,身心得以和谐发展。
7.语文教材中隐含的价值观
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积淀是培养学生较高文化素质的基础。语文教材积淀了各个领域的文化信息,是小百科全书,也是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载体,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隐性课程,“润物细无声”地陶冶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和思维。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重视并积极建设、实施语文隐性课程,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