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理念向日常教学实践内化的研究

作者: 周丽丽

叶澜教授说过:学校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而,地理课堂教学,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促成完整的人的生成与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

威海市的“生命化”课堂的实践活动已经进行了多年,老师们对"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实施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于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些经验的积累为生命化理念向日常教学实践内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实验中学作为一个百年老校,多年来一直秉承着“人文立校”的特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加强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和学习艺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基于此,我们确立了“生命化理念向日常教学实践内化的研究”这一主题。下面就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探究》阐述一下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生命化教学。

初一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但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还比较陌生。世界区域内容广泛,但教材只选取了部分大洲和国家,如何使学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学法指导就很有必要。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现将做法整理如下:

一、初期由教师引领,了解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理解知识联系,掌握学习方法

(1)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为了使学生明确各区域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强化空间位置能力训练,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我的具体做法是:①掌握区域性特殊的地理事象的轮廓或形状,据此定位。熟记世界各大洲、大洋、主要国家的轮廓、世界上重要的地形区、海峡、运河的轮廓,一些主要湖泊的轮廓、主要山脉、河流、交通线的走向及形状。②掌握一些特殊的经、纬线及其经过区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事象,是进行区域位置定位的最准确的方法。让学生对照地图,落实特殊经纬线,将书本地图向“脑图”转化。

(2)掌握区域特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自然地理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范围、气候、土壤、河流、自然资源等。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农业、工业、交通、可持续发展等。

课堂上,我们通过对亚洲、北美洲、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分析引导,或综合、或对比,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区域特征所包含的内容及方法,为以后学生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3)分析区域各特征之间的联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产生的原因。例如,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高原气候(全年气温低、降水量少),所以冰川广布、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多冻土,太阳能丰富;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气候相对温暖的河谷地区。因为温差大,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高。再如,俄罗斯因为纬度高,所以气候具有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的特征,导致河流的结冰期长,这样的气候也影响到人口、农业、交通的分布——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等等。

二、学生根据教师引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了两个大洲和一个国家后,我就开始尝试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先从地理位置,即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着手,再通过教材的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比较喜欢从教材文字中圈画知识点,而不会从图中提取信息。所以,在课堂上需多次重复读图应注意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展示交流的环节需要老师调控好,分析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对学生来说难度稍大,需要师生共同补充修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脉络。

随着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问学生答,而是更喜欢学生问、学生答或老师答。学生能力的提高超出我的想象,也让我们体会到这样的方法指导是正确的。

三、通过手抄报、自编书和幻灯片等形式,结合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对教材外的某个区域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汇编

两个月后,我尝试让学生选取课本内容之外的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汇编。从学生所交作品来看,除了体现出老师所讲授的方法和内容,也有能反映学生个人爱好的富有特色的创意。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措施,我们让地理教学真正变成了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让地理课堂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着收获知识的快乐,使地理课成为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