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化学教学探索
作者: 冷春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等职业化学教学也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中职化学课程改革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指导,通过化学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中,该如何合理的结合起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新的教学策略,是每个中职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新课题。本文基于现有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究,以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水平。
课堂创新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情景,提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诱导学生去主动领悟化学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首先拟给学生一个学习提纲:a.复习卤素 “F-Cl-Br-I”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b.复习碱金属元素“Li-Na-K”的化学性质及变化规律;c.比较Na-Mg-A1分别与水反应情况;d.比较Mg、Al与HCl反应情况。课堂上,首先让两组同学分别给大家讲评a,b,讨论、归纳得出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然后由另两组同学示范c,d实验,观察现象,分别总结出相同电子层数元素Na-Mg-A1从左到右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最后启发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这种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自己来探求知识,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显而易见的。
二、巧妙设计练习题目,激发学生多思维能力
依照素质教育的要求,习题选择应从精讲多练转为精讲精练。 “精”选题,可以加强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变能力。
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可以选用如下题目:用1.0mol/l的NaOH溶液吸收0.8molCO2,所得溶液中碳酸根、碳酸氢根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①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很容易找出多种解法:常规法、待定系数法、守恒法、图像法。有一位学生提出“把10块糖依次发给8个人”的想法,既易于理解、通俗易懂,又富有创新性和趣味性。②逆向思维,改头换面:在1.0mol/lNaOH溶液1l中通入多少CO2。减压蒸干溶液后可得到71.6g(不含结晶水)的固体?③横向思维,与其他知识相结合:NaOH可以变成Ca(OH)2、Ba(OH)2等,CO2可以变成H2S、SO2、H2SO4等。凡是具有因量不同涉及的多步计算都可以进行如上分析。④纵向思维,综合发散;与相关的物理、数学、生物等学科相连。
三、改革化学实验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启发学生求同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会另辟蹊径,通过失败和成功,让学生时刻总结,不断进步。
(1)改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适当调整实验内容,创造让学生自己操作的条件,让他们在实验中摸索出实验成败的关键;由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这样,既有利于对教材的理解记忆,也提高了实验技能,培养了创新能力。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可按“实验-观察-问题-探究-结论”的程序进行。如钠和水的实验可让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然后教师提问:①为何钠浮在水面并熔化为小球;②钠为何四处流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③水溶液为何变红等,让学生分析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钠为何活泼?它在自然界中如何存在?工业上如何制钠?经过讨论后总结出:结构--性质--用途、制备、存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的能力。
(3)变单一实验为串联实验。如CO的还原性与可燃性串联,浓H2SO4的强氧化性与SO2的漂白性串联,Cl2的制取、性质、尾气处理串联等。这样,既可节省时间.又可相互对比,使所学知识条理、系统、层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通过中职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提高了教育水平,实现了学习与使用的结合。通过化学实践,改善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