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轻松的“笑话”

作者: 赵雪英

事情发生在二十多年前,小主人公是同事的儿子,虽然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但每当说起他的时候,掌故颇为熟悉者往往还提及此事,当“笑话”传说……

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懵懂孩童。顽皮里透着可爱,执拗中有份儿灵透。他是城区某小学的学生。这天,班里正进行语文公开课。公开课嘛,场面自然隆重,领导和专家济济一堂;执教老师不仅要讲出自己的风采,同时也代表着学校的水平,所以备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板书内容到活动设计,从语言风格到教师穿着,同学科的老师更是倾其所有、群策群力,可谓万事俱备。

课堂在顺利进行,老师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学生瞪大眼睛,专心致志。不知当时讲的是哪篇课文,反正文中有“码头”二字。当老师讲到此处,突然,我们的小主人公举手起立,表情严肃认真,态度坚定执着,目光恳切,声音洪亮:“老师,码头的码是什么意思?”这一问,如无声处听惊雷,像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老师措手不及,脸红了,语塞了,尴尬了……

故事情节大致如此,其实,已经足够了。人们往往觉得,这个孩子不识大局,在公开课上让老师难堪,虽然不是故意的,但老师可谓功亏一篑,难堪甚至可怜……

今天,再次想起这个“笑话”,我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故事背后的思索,沉甸甸……

1.哪怕只是一个“码”字,孩子也不肯放过。说明孩子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其学习的愿望很是强烈。不会的及时提问,不对吗?

2.在公开课上提出问题,说明孩子的沟通交流能力不错,探索发现的眼睛和天真纯洁的心理,不是十分可贵吗?

3.公开课上,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说明教师平时不搞“一言堂”,其教学方式和课堂气氛应该是宽松融洽的。那么,一时回答不出“码”字的意思,课后继续学习就是啦,有尴尬的必要吗?况且,教师也不是圣贤和万能之人。

当然,这节课领导和专家如何评价,老师是受到鼓励还是批评,我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言。且让我对故事的思考继续:

1.孩子的父母也是教师,他们深知课堂被问到哑口无言的难堪,故而狠狠地把孩子训斥了一通,事后还特别找老师说了道歉的话。

2.口口相传的我们也是教师,居然总是把它当笑话传说。而且,所要突出的核心思想就是孩子不懂事,说话不分场合。竟然很少考虑利用宝贵资源,获取课堂生成的美丽。况且,这份美丽,似流星,如彩虹,转瞬即逝,可遇不可求。我们的教育机智从何谈起?我们的动态课堂又怎能生成?

3.假如这位教师能够实事求是,放下课堂“高大上”的想象,肯定孩子质疑的同时,约定课下继续学习,那一定会给人留下一个美丽、谦逊的印象,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老师,该是多么美丽,多么幸福……

4.假如这个孩子的行为当众得到了肯定和赞许,那他的探究欲望和求异思维必将更加活跃,智慧火花伴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将是炫目的、多彩的……

无奈,它发生在二十年多前;还好,至今有人还在做着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