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行事,教文育人

作者: 李玮

内容摘要:德育工作一直被列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各学科教学也应该紧紧围绕德育工作来展开,语文科在德育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也都崇尚以人为本。所以,我们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抓住时机,巧妙地融环保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以及个人品行修养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真正做到既教文,又育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渗透  德育  相机行事  育人

当今社会有这样的用人标准:“有德有才,大胆录用;有德无才,破格录用;无德有才,培训录用。”可见德的重要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可见,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还应该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育人”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缺的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初中生刚刚脱离童年期,他们虽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看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黄金”时期,是“成人”的关健时期,也是学生成长的波动期,而这段时期正是他们需要正确引导的阶段。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学科在德育渗透方面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性、思想观点、品德情操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和陶冶作用,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和不可代替的。但语文课又不是专门的德育课,我们不能包罗万象、迎风趋时地说教,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即:“相机行事,教文育人”。下面我就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思想素质教育谈谈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在新课的导语中渗透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不但可将学生迅速引入课堂内容之中,还可以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学生的内容,精心设计,以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二、在作者生平和作品背景介绍中渗透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很典型的名家名篇,许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教学《南京大屠杀》,介绍时代背景时,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三、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他们时刻在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生活。因此,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时,可以因势利导,在自然状态下,水到渠成、润物无声的进行德育。

四、在课文思想探讨中渗透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渗透在文字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时要认真地去体会。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以及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五、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渗透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初中语文教材中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是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方法。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六、在课文的名言警句赏析和理解中渗透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七、在写作训练中渗透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作文与做人密不可分,人常说“文如其人”,“吾手写吾心”,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与时俱进的思想,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他们的一生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意志品质的引导,挖掘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正确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从身边琐事中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让他们从生活的小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其次,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教育他们正确地认识生活,了解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让他们用心去关注生活、领悟生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通过写作,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对及格以上(即三类卷以上)的作文要求有一条是“感情真实,思想健康”,可见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除以上介绍的这几种方法外,还可以在字词的讲解中、口语交际训练和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课后拓展中、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中等环节进行德育渗透。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做到“相机行事,教文育人”,不进行枯燥的说教,重在“渗透”二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许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也能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了。但是,对于初中学生,仅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不能算完成教学任务,只教了书,还未育人。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学习外,更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用热情的鼓励给无助的心灵燃起希望,用深刻的体验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用情感的熏陶给卑微的人们带来自信,用谆谆教诲为幼稚的思想点起一盏导航的明灯,使语文学科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真正的水乳交融,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国家教育部制订.2001年7月

(2)《浅谈德育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李荣军2006年4月7日

(3)《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郑大庆2011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