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中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作者: 付传清 李保忠

关键词:多媒体  有效教学  策略

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历史课教学模式单一,互动较少,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收效甚差。多媒体作为一种综合运用图形、文字和声音的现代教学技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堂,有效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中学历史课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实效带来了契机。下面笔者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论基础

信息化教学理论认为,充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化教育手段,把黑板、教科书的知识信息形声化、电子化、数字化,把教学资料变成数字信息,通过计算机编辑制作,使记载的教育内容图文并茂,情、声、色、意通过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可使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可视形象的电子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

(1)研究表明,人们从语言方式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运用视觉和听觉则可接受知识65%。视听结合,形声统一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直接强化教学效果,形象生动,直观易懂,便于记忆和运用。多种感观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单一感观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技术产生的教学效果更全面、更深刻、更有利于保持。

(2)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教学信息,不受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的限制,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人物、事件、过程全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如亲眼目睹。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更加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把历史课枯燥知识和内在理论支撑展现出来,从而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增强学习效果。    (3)多媒体技术通过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不仅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设计的策略

(1)因课而为,切勿滥用。本人认为,教学手段的选择要因课而制宜。有的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体系性强、板书多;比如:古代历史文化成就等;有的课时理论知识很抽象,比如:《文艺复兴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等,需要生动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来论证。这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材料丰富的优点。然而有的课时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大可不必兴师动众,非得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有的课时内容虽然抽象,但可以发动学生,设计成活动课,效果会更好,比如:初中八年级上册第14课《中华民族独立最危险的时刻》中的“西安事变”。以高科技为载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其很大的优越性,因此受一线教师的热捧。于是乎,无论校内的还是校际的公开课、观摩课,老师们都热衷于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一时间出现多媒体教学只求时尚而略求成效的泛滥现象。滥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但没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使学生渐生厌恶之感。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2)因势利导,文式有机。在教学实践中会出现以下两种形式偏离内容的做法:一种情况是,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只讲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挖掘,结果将色、形、声、像全都用上,课件弄得花里胡哨,色彩夺目,动感十足,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活动热闹非凡,事实上学生因流连于欣赏这些东西而转移了注意力。第二种情况是,一些老师只是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来放映幻灯片,学生只是充当观众而已。老师既没有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也无法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未能真正实现“双主模式”。鉴于以上两种情形,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文本的颜色、插入的声音、图片、flash动画等进行有效的处理,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精准取材,妙在其里。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到材料生动而不呆板,取材丰富而不杂乱,课件简约而不简单。就中学历史课教学而言,笔者认为一份完整的课件制作12~25张幻灯片就足矣。因此,要对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行精心考究探其机理,注重取舍,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来论证教材中的观点,努力做到妙在其里。

(4)它山之石,为我所用。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资源共享,从网络平台上可以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如文字、图片、视频、flash甚至现成的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对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恰当地处理;现有的课件更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情进行修改完善,千万不能跟着别人的思路走,生搬硬套。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历史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熟练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应用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